0

天坛

天坛范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天坛相关内容的范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天坛问题。

分享

浏览

286

范文

91

北京天坛导游词怎么写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明保护单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自,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寿年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总面积273平方米。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天坛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耸寺深古纵横,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天坛原名叫琼林台,因皇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该为天坛。为了纪念皇帝老师华盖对皇帝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

坛为三层圆形石台,坛区占地20万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历朝代郊坛有一脉相承的渊源。

天地坛遂改称为天坛。消沿明制,天坛一称沿用至今。从乾隆八年1743年起,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理,天坛终于形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盛郎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范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怎么写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首先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天坛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筑群,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天坛完工于公元1420xx年,位于紫禁城的东南方向,全园占地273公顷,是紫禁城面积的4倍。在中轴线上有三组非常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坛、皇穹宇及祈年殿。另外,园中西侧有斋宫等建筑,全园遍植古松、庄严肃穆,是一处非常理想的祭祀场所。

在明代,天坛初建之时,实行天地合祭,不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坛上。后来,在京城的北面设地坛,专门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侧修建了圜丘坛及皇穹宇,专门祭天,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规模。1920xx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坛也未能幸免于难。侵略者在此胡作非为,盗走并破坏无数珍贵文物,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最后一个在这里祭天的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但天不随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瘾便一命归西了。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重修天坛,但不再是为了祭天,而是为了给世人、给世界留下一份遗产。

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遗产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4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曹宇翔。

下面我要给大家讲讲天坛的传说,现在大家抬头看一下这就是美丽的天坛,从远出看是个八角形宝塔。

天坛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耸寺深古纵横,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天坛原名叫琼林台,因皇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该为天坛。为了纪念皇帝老师华盖对皇帝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

我们走过天坛,又来到了望景寺,这里可以这人观赏天坛的风景。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明保护单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自,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寿年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总面积273平方米。1920xx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坛为三层圆形石台,坛区占地20万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历朝代郊坛有一脉相承的渊源。

天地坛遂改称为天坛。消沿明制,天坛一称沿用至今。从乾隆八年1743年起,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理,天坛终于形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盛郎风貌。

天坛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4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尊敬女士们、先生们、小朋友们:

大家今天好!

我是今天的导游__X,大家可以叫我__。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天坛,它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之一。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共同欣赏它美丽的景色和建筑,共度这段美好的时光,预祝大家玩得愉快!。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扩建,至清乾隆年间建成。它从建成开始,一直是皇帝祭天的专用祭坛,一直延续了490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封建帝制结束,它也完成了它的使命。1918年被辟为公园,从此后“任人游览”。1957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公园现有面积为205万平方米,保存有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神乐四组古建筑群,有古建筑92座600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天坛有3500余株古松柏、古槐,树龄逾数百年。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祭坛,也是中国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载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12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930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北京天坛。我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导游小导。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的祭坛。明永乐十五年(1417)六月,北京坛庙营建工程启动,永乐十八年(1420)十二月,北京天地坛建成。初建时为天地合祀,称天地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永乐十九年(1421)元旦,朱棣亲告于太庙,其太子奉安昊天上帝、皇地祗神主于南郊天地坛。正月十一日(甲戌),朱棣再亲率文武大臣“大祀天地于南郊”,这是北京天坛第一次祭祀盛典,标志着明王朝都城从南京正式迁至北京。

最初在今祈年殿位置建有一矩形殿宇,名“大祀殿”,殿后有天库,皆用黄瓦,西南有斋宫,神乐署、牺牲所、大祀殿用于合礼天地故名“天地坛”。

1521年,朱厚熜继位,次年改元,年号嘉靖。嘉靖皇帝实行祭祀制度改革,力主“天地分祀”,嘉靖九年(1530)在大祀殿南建圜丘坛专以祭天,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东郊建朝日坛祭日,西郊建夕月坛祭月。天地坛也更名为“天坛”。

嘉靖十七年(1538),诏撤大祀殿,于其址建大享殿。按古明堂的规制亲自设计了大享殿,以举行明堂秋享大典为其父兴献王朱祐杬配享,表达他对父亲的孝心。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享殿建成。因大享礼已在紫禁城玄极宝殿举行了两次,大享殿遂被闲置。 清顺治二年(1645),定每年正月初在这里举行祈谷大典,乾隆时近一步将大享殿更名为祈谷坛和祈年坛。

清朝乾隆皇帝对天坛大规模的改建。比较主要的有一改建斋宫;二改造坛墙;三扩建圜丘坛;四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将祈年殿顶琉璃瓦全部换成蓝色,象征天;五同年在天坛西侧增建圜丘坛门;六改建皇穹宇,将重檐殿顶改称单檐。今日祈年殿为光绪年间重建后的风貌。

明嘉靖年间的大享殿顶覆蓝、黄、绿三色琉璃瓦。清乾隆年间,将明代三色琉璃瓦,全部换成天青色琉璃瓦,象征“天”。

天坛是经明永乐创造、嘉靖改建和清乾隆扩建改建形成鼎盛时规模。明清有22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654次祭祀大典。

1918年,天坛辟为公园。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接下来讲一下天坛布局特点。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侧,占地面积273公顷,天坛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其主要建筑集中内坛。天坛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场所,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坛建筑群;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祈谷坛举行,冬至祭天在圜丘坛举行。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

天坛其中林地占163公顷,100年以上的古柏3600余株,天坛在1998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位于今北京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明初这里是京城南郊偏东位置,体现“兆于南郊,就阳位也”(礼记),大祀殿距正阳门五华里亦取“阳”数。

天坛平面北圆南方,有两环坛墙围护,形成内坛、外坛两部分。总占地273公顷 。

内坛以成贞门为界建东西走向隔墙一道,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中间以“丹陛桥”相连,组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轴线,轴线以东两坛各自设宰牲亭、神厨;轴线以西祈谷坛西南建有两坛共用的斋宫,西部外坛还有“神乐署”和牺牲所。

总体上可概括为四句话:“一”条轴线,“三”道坛墙,“五”组建筑,“七”星镇石,“九”座坛门。

—— 丹陛桥 ——

北出成贞门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条宽敞的大道就是丹陛桥。

丹陛桥是一条长360米、宽29米,南北向城砖砌筑海墁大道。高出地表,北端又较南端高出2米,人行其上自南向北,步步登高如临上界。

桥上大道纵向分为三道:中为“神道”,是皇天上帝专用的石板大道;东侧是“御路”道,供皇帝行走的砖道;西侧为王道,是陪祀王公、百官共用的道路。这严格的等级制度,是礼制建筑特征。

这条砖砌大道,为什么称为“桥”呢?是在这条南北向高起的大道下,还有着一条东西向的涵洞式通道。它是能解决立体交叉的交通设施,当然叫“桥”啦,而且还是古都最古老的“立交桥”。

丹陛桥北段东侧有具服台,又名更衣台为方形砖台。坐东朝西,台面面积约300余平方米,铺墁条石城砖,西接丹陛桥,北、东、南三面设石栏。明清大祀时,台上搭幄帐,供皇帝更换祭服。祈谷祀的时间是正月的上辛日,祭典在日出前七刻的时候举行,适值早春寒夜,内设炭盆取暖。

—— 七星石 ——

在长廊东端正南100米处有一组凿有山形纹的巨石散布于地面名“七星石”,实为八块,传为风水石,实则这七星石代表泰岳七峰,选位也与泰山相合。

当年满族入关入主中原,曾派人考察定论泰山与长白山一脉相承,康熙帝还亲著一文“泰山龙脉论”。后乾隆皇帝命人在七星石东北增放一块巨石以代表长白山,寓洲族汉族华夏一家,江山一统。

今天我们的导游讲解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12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座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要有五组建筑群,分别是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和牺牲所建筑群。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间,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18年元旦那天,天坛正式对外开放。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天坛为北京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天坛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日的天坛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坛内的祈年殿已经成为古都北京的象征。

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外围有两道坛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两道坛墙的四个正位设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皇天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这是因为古代以左为尊;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这四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元”为元始本原,“亨”为无不亨通,“利”为和谐有利,“贞”为正固持久。这四个字本用来赞美天的本质,也称为天之“四德”。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12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斋宫。斋宫占地四公顷,建成于永乐十八年,现在我们看到的斋宫是清乾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皇帝祭天之前,要到天坛斋宫斋戒三天,三天以内不能做任何事。应为斋宫是皇帝的住所,所以建筑等级较高,建筑物精美,素有“小故宫”之称。

再向前走就是神乐署了。神乐署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原名“神乐观”,清乾隆八年改为“神乐所”,乾隆二十年又改为“神乐署”。神乐署是专门演习神乐舞的场所,最重要的曲子是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

我们已经看完了五大建筑群中的四组,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最后一组——牺牲所。牺牲所是用来饲养祭祀牺牲的场所。牺牲所坐北朝南,有北方十一间,中间三间供奉牺牲之神。

中国封建统治延续了两千多年,天坛的规划、设计思想,体现了它的合理性。祭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但凝结了古代匠师智慧和血汗的神坛将作为世界遗产永久保护传世。它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永远发挥着史料、借鉴和教育三大作用。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解这么多了,现在大家可以自由的去公园里看看,请大家注意安全,半个小时后我们在东门集合。

北京天坛导游词3

大家好,我就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夏”或“夏导”。今天能成为你们的向导,我感到莫大的荣幸。希望大家玩的开心。今天我们去天坛游赏。天坛是古代皇帝的祭台。在每年的春天,皇帝会在这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冬天,皇帝会在这里举行祭祖仪式;如果遇上旱季,皇帝还会来这里求雨。天坛的主要建筑是祈年殿。祈年殿是一个雄伟的建筑,高38.2米,直径24.2米。游客们,让我们走进祈年殿细细观赏吧!祈年殿分为三层,越向上越窄。每一层都有着碧蓝碧蓝的琉璃瓦,三层密密麻麻的琉璃瓦闪着耀眼的蓝光,从而体现出了天的至高无上。三层琉璃瓦下面是分布在四面八方的一扇扇深红色做工精细的门和一根根笔直笔直的红柱子。祈年殿的地基是用建筑中最好的玉---汉白玉一刀一刀地雕刻出来的。汉白玉上,还有一个个精美绝伦、活灵活现的龙头。远远望去,整座底基就好像一朵洁白无瑕的白云,美丽极了。游客们,请往这边看。现在我们的周围是不是有一圈强?知道它是什么吗?它就是有趣的回音壁。回音壁墙体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而且圆周率精确,所以声波可沿着墙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如果对着回音壁喊一声,然后将耳朵紧贴着墙壁,就可以听见一声一声的回音。游客们,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回音壁的乐趣吧!今天的天坛风光游览我们就要说再见了。如果还要去别的地方游览,可一定要找我呀!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12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Today, well go to visit the Temple of Heaven. First, Ill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it.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situ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Beijing. It was first built in 1420 in the Ming Dynasty. It covers an area of 273 hectares.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not only the largest group of temple building in China, but also the largest heaven-worshipping architecture in the world.

Originally the Temple of Heaven wa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Temple of Heaven and Earth in Nanjing, so both heaven and earth were worshiped here, then it was called Temple of Heaven and Earth at that time. In 1530, another structure, Temple of Earth was built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Beijing and the Heaven and Earth were worshipped separately. Since only Heaven was worshipped in here, it was renamed the Temple of Heave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emple of Heaven was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s came to worship the God of Heaven and pray for good harvest. The emperors came here twice a year. The first time was on the 15 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The emperor would come to the Hall of the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and held a big ceremony to pray for a bumper harvest. The second time was on Winter Solstice, and a sacrificial ceremony would be held at the Circular Mount Altar to offer a sacrifice to the Heaven.

Being a sacred place for worshipping heaven, the Temple of Heaven had been twice seriously damaged by the Anglo-French Allied Forces in 1860 and the invading troops of the eight powers in 1900.

Architecturally speaking, the Temple of Heaven has two themes: the heave and the earth. The surrounding walls of the Temple of Heaven are 6 meters high with a semicircular wall to the north and square shaped wall to the south. This represents an ancient belief that the heaven was round and the earth was square. There are three main buildings in the Temple of Heaven, they are: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the Imperial Heavenly Vault and the Circular Mound Altar.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曹宇翔。

下面我要给大家讲讲天坛的传说,此刻大家抬头看一下这就是美丽的天坛,从远出看是个八角形宝塔。

天坛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耸寺深古纵横,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天坛原名叫琼林台,因皇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该为天坛。为了纪念皇帝老师华盖对皇帝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

我们走过天坛,又来到了望景寺,那里能够这人观赏天坛的风景。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礼貌保护单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自,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寿年专用祭坛,是世界上此刻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总面积273平方米。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坛为三层圆形石台,坛区占地20万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历朝代郊坛有一脉相承的渊源。

天地坛遂改称为天坛。消沿明制,天坛一称沿用至今。从乾隆八年1743年起,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理,天坛最后构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盛郎风貌。

天坛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我叫任_,是你们这次天坛之旅的导游。此刻我们的车正行驶在去天坛的路上,在那里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好了,我们已经到了天坛公园,请大家跟我出发吧!此刻我们看到的是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径24。2米,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筑之一。1751年重建祈年殿,更换蓝瓦金顶。1887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击中,焚烧。因楹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

下面我们来到天坛南半部的圆丘坛,它始建于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子墙内部各有一大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壁门额。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圆丘台。

咦,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自从我们进入天坛,到处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

好了,我的介绍到那里就结束了,下面大家能够自由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游客们,大家好!此刻我们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路,我想有的朋友已经猜到了,我们的下一个景点就是美丽的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南有天坛祭天,东有日坛祭太阳,西有月坛祭月亮,其中,天坛最光彩夺目。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

同时,它也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顶峰,全用木材就完成了这一惊世杰作。天坛另一美妙之处,是奇妙的回声。站在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约0。9米的围墙,你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贴墙面就能听得异常清晰,并且还有立体声效果哦!这就是神奇的“回音壁”。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

游客们,此刻请大家参观一小时,然后到门厅集合。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5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门艾琳,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导游,希望你们旅游愉快。

大家请看天坛

天坛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最精美的古建筑群之一。这里原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祈祷丰年的地方。初建于1420年,天坛的面积为273公顷,分为内坛和外坛。北边的围墙为半圆形,南端是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因为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时,每年祭天两次。第1次是新春夏历正月上旬,这时要百谷求雨,祈祷丰收。第2次是在冬至日,表示感谢黄天上帝。天坛有三座建筑,一座比一座高,表示逐步登天。

现在你们可以自由观赏天坛了,祝你们游玩得开心、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优质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天坛公园。我姓崔,是大家来参观天坛公园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崔导。现在我带大家一起来参观美丽的天坛公园。

北京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天坛公园土也广大,古柏参天,建筑精美。苍松翠柏,绿草如茵,树干上还挂着木牌子,记着古树的年龄。

天坛公园里面有祈年殿,祈年殿是古代著名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外围墙北圆南方,象征着“天圆地方”。祈年殿高38米,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整个大殿全部都是木质结构,造型奇特,结构精巧,全都具有十分高的艺术价值。殿内金碧辉煌,殿顶上画着飞龙凤舞,形态逼真,仰头望去,金龙舞凤,似乎好像真的腾空跃起,中间的4根红色的柱子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外面的一圈还有12根盘花篮柱,它们共同支着弯形的殿。4根红色的柱子象征着一年四季。

12根蓝柱子像这种12个月和12个时辰。殿内地面上正中间有一块圆形的龙凤石,蕴藏着天然形成的龙凤图案。

好了!今天的旅程就结束了,希望这一次的天坛公园之旅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游玩,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优质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祈年殿,将屋顶改为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线路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坛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

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就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一层坛面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都会发现,坛上所有的阶数,都是九或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的极阳数。所以工匠们变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的"崇高"之意。?

谢谢你们来北京天坛,欢迎下次再来啦!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的英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首先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天坛是世a686964616fe58685e5aeb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筑群,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天坛完工于公元1420年,位于紫禁城的东南方向,全园占地273公顷,是紫禁城面积的4倍。在中轴线上有三组非常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坛、皇穹宇及祈年殿。另外,园中西侧有斋宫等建筑,全园遍植古松、庄严肃穆,是一处非常理想的祭祀场所。

在明代,天坛初建之时,实行天地合祭,不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坛上。后来,在京城的北面设地坛,专门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侧修建了圜丘坛及皇穹宇,专门祭天,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规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坛也未能幸免于难。侵略者在此胡作非为,盗走并破坏无数珍贵文物,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最后一个在这里祭天的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但天不随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瘾便一命归西了。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重修天坛,但不再是为了祭天,而是为了给世人、给世界留下一份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500字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宇。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北京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xx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下面我要给大家讲讲天坛的传说,此刻大家抬头看一下这就是美丽的天坛,从远出看是个八角形宝塔。

天坛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耸寺深古纵横,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天坛原名叫琼林台,因皇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该为天坛。为了纪念皇帝老师华盖对皇帝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

我们走过天坛,又来到了望景寺,那里能够这人观赏天坛的风景。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礼貌保护单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自,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寿年专用祭坛,是世界上此刻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总面积273平方米。1920xx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坛为三层圆形石台,坛区占地20万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历朝代郊坛有一脉相承的渊源。

天地坛遂改称为天坛。消沿明制,天坛一称沿用至今。从乾隆八年1743年起,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理,天坛最后构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盛郎风貌。

天坛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期望您有机会细细游赏。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天坛景点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638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团友:

我们现在们在天坛的昭亨门,也就是现在天坛的南大门。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我们从南门进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门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长杆,叫望灯杆,该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杆长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所用特制,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从南门进入圜丘坛,在内墙南隅有一座用绿琉璃砖砌成的燔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木和祭祀后烧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炉旁有一座瘗坎,祭典结束,把扬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内,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炉前排有8座燎炉,这些是专为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坛东、西门内还各有一对。

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员的蜡像。

下面介绍的是迷人的圆心石回音圜丘坛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心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原来,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总共仅有零点零七秒钟。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我们从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近千年历史。天坛境内广植有树龄悠长、树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苍翠的松树和柏树。树海林涛,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种海阔天空的广漠景象。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长360米,宽约30米,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达3米左右。如此设计建造,一则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则表示从人间到天上,具有遥远的路程。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们脚下的便是进牲门-俗称鬼门关,为什么要叫鬼门关呢?因为于祭日前,外坛西南隅牺牲所的所牧和所军,需从此洞门自西向东赶运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这一活动叫进牲。因凡经过此门的牲畜,全被宰杀无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门关之称。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天坛导游词400字数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浏览的是举世闻名的天坛

天坛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北京城内崇文区永定门大街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xx年),初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增建圜丘坛、皇穹宇,改称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之地。

天坛由圜丘、祈谷两坛组成。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圜丘坛,坛北为皇穹宇,是放置圜丘祭祀神牌之处。东西各有配殿5间,周围有圆形围墙环绕,墙壁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现在参观的是祈谷坛,这个大门称祈年门,门北为坛,上层坛面正中是祈年殿。殿高38米,直径32。72米。殿内设雕龙宝座,是祭祀时放神牌的地方。祈年殿之北还有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奉所。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天坛经多次维修,今已成为天坛公园,其庞大而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外游客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展开阅读全文

天坛英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609 字

+ 加入清单

Contrary to appearances, this walkway is not a bridge at all . But how so ? This road is 4 meters above the ground and there is a cavern underneath that was reserved for sacrificial oxen and sheep. The cattle were slaughtered at a slaughterhouse about 500 meters away and brought here for sacrifice. All in all ,it can be said this walkway did serve as bridge and can be looked upon as the first cloverleaf in Beijing.

Looking back at the thoroughfare, you may realize that this walk is gaining height toward its northern end. As people approach the architectural group of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the flanking groves of cypress recede and perspective widens. Here you are in Heaven.

(Costume-Changing Terrace)

the marble terrace up ahead is called jufutai, or CostumeChanging Terrace. It is located to the east of the Red Stairway Bridge and covers a space of 25 square meters .IT has marble Slab balustrades. The day before the service ,officials in charge would put up a yellow satin tent on the terrace for the emperor to change out of his yellow dragon robe into blue ceremonial clothes. After the service, the emperor would return to the tentand change back into his imperial robe before returning to the palace. (Proceed to the South Gate of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At the Gate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this structure is called the Gate of Pray for Good Harvest. We can catch a slight glimpse of the central building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though the colonnade of the Gate. A gigantic and lofty group of buildings, the complex includes the Gate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eastern and western annex halls ,the Huanqian (Imperial heaven) Long corridor, Heaven Kitchen, slaughterhouse, etc.

the annex halls were symmetrically built on a 1.5-meter-hignbrick-and-marble terrace ,to set off the loftiness and magnificence of the main hall .This unique building ,38 meters in height,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ne-shaped structure with triple eaves and a top that is crowned by a gilt ball. The roofing is made of blue glazed tiles, the color of the sky .Underneath the roof, the beams and bracket are decorated with colored paintings. The base of the structure is a triple-tiered, circular marble terrace. At a distance, the terrace looks like a gigantic, spiraling cloud with the structure perched on top of it .

Today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is the hallmark of Beijing, which enjoys a prolonged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At the base of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The base of the hall is a triple-tiered, circular marble terrace, which is 90 meters in diameter and 6 meters in height ,covering a space of 4,000 square meters. Meticulous accuracy was given to the layout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of each three-tiered flight of stairs, there is a giant marble ramp carved in cloud, dragon and phoenix designs. To set off the ramps, the top of the balustrades and downpipes are designed with corresponding floral scrolls. In southern part of each tier, a gigantic bronze incense burner is placed. Sandalwood was burnt in them when rites were observed.

(In front of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climbing up this marble terrace, we see the main hall ,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China. Looking up you will see the caisson, or covered ceiling,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designs of dragons and phoenixes. In and out , the hall is decorated with colored drawing of dragons and phoenixes.

Without the use of steel ,cement and nail, and even without the use of big beams and crossbeams, the entire structure is supported by 28 massive wooden pillars and number of bars, laths, joints and rafters. The four central pillars, called the dragon-Well Pillars, are 19.2 meters high and painted with designs of composite followers, representing the four season. There are two rings of 12 scarlet pillars each. The inner ring represents the 12 months and the outer rings the 12 divisions of the day and night .Between the two rings there are 24 partitioned spaces to mark the solar terms of the Chinese lunar year. The pillars, 28 in number, also represent the 28 constellations in the universe- the ancient Chinese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28 constellations that made up the sky.

The center of the stone-paved floor is a round marble slab, which is 88.5 centimeters in diameter. Interestingly, the slab features natural black and white veins, corresponding to the dragon-phoenix design on the ceiling. This particular slab is known as the Dragon-phoenix stone and is regarded as a treasure inseparable from the hall.

The furnishings within the hall are placed in their original positions dating back to when Emperor Xianfeng ruled .In the forefront and above the throne are enshrined tablets in commemoration of Heaven. On either table on each side tablets of the emperor` s ancestors were placed. Each tablet is fronted by an altar. A total of 24 kinds of offering were made on it ,including soup, wine, assorted cereals, and a calf.

The sacrificial rites were observed in the wee hours of the morning, sometime in the first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year. Because it was still dark, candles, lanterns and torches were lit. This lighting coupled with the incense being burnt inside the hall ,helped make the ceremony both grand and mystical.

By the time the service began,207 musicians and dancers would be performing on platforms outside the hall. The emperor, in his blue sacrificial robe and with an air of piety and sincerity, would walk slowly into the hall, kowtow, and offer wine and prayer in hornor of the deities and his ancestors. All of the offerings would then be taken to incinerator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gate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With this we conclude our visit to the Temper of Heaven. The feudal monarchs and their sacrificial rites have long vanished in history .However, this group of magnificent and lofty structures remain as a fine testamen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 ingenuity and as on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s of mankind.

(On the Long Corridor)

From the Eastern Gate of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we have now enter a 300-meter-long corridor. Consisting of 72 sections, this corridor served as a connecting building between the Slaughterhouse. Heaven Kitchen, and the main hall ,It is said that this once served as a sacrificial food production line. Flanking the corridor are shopping stalls. You may find some souvenirs for your family and friend there.

Well ,that is all for this tour.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I look forward to your next visit. Good luck and bon voyage.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天坛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048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天坛公园,很荣幸认识大家,更荣幸为大家导游。我代表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郭玉萍,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朋友,在游览期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是我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的请大家直接和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力而为,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一次美好的游览经历。今天我们的路线安排是自南向北走,沿着南北轴线依次是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等。然后由东门出去。

现在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20xx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天坛是通称,它实际有两个坛组成,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扇门是北天门,沿着这里进去就是著名的圜丘坛了。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是九或九的倍数。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 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现在我们再到这上面来看看这块天

心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相信大家懂得这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大家不妨站到上面去亲身体验一下。

好,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这座殿宇就是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进到这里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注意我们周围的这圈围墙?这就是颇负盛名的回音壁。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 米,厚0.9米。它的奇特之处并不是在它的外观上,而是在于同刚才的天心石相似的声学现象。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

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大家有兴趣的就去试试吧。

我们现在从皇穹宇的西面出来,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是国家著名的古树之一,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大家看上面挂着的红色的标志牌,这种标牌的颜色其实也是有讲究的,标志红牌表示一级古树,标志绿牌表示二级古树(100以上国内外稀有的或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近千年历史,所以挂红牌来展现它的价值。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三重

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现在在我们左手边的是七星石位于长廊东南侧的旷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块。但为何称作"七星石"呢? 据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坛庙建筑,但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时,有一晚他梦见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谓之天遂人意,为其解了不决之难,从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坛。 据资料记载,七星石为明代嘉靖九年,经人工雕凿后而置于此处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对他说,祈年殿东南方太为空旷,这对他的皇位、寿命不利。于是便设七星石在此,以镇压风水。在七星石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头,据说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设于七星石的东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这里是天坛的东门,关于天坛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为大家在这次游览给予的配合表示感谢,谢谢大家,若是在游览中我有什么做得不够的请大家见谅。希望大家接下来旅途愉快,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