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学校汇报材料:神奇地崛起_汇报材料_网
xx年高考,作为一所普通中学,九中的办学业绩令人惊叹:全校1438名参考,本科以上录取539人,其中应届学生张楚南、郭楚、刘良琨分别以652、650、641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另有5人分别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录取,国等全国绝大多数知名院校的录取名单上都有九中学子。
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从1979年创办,26年来,在国家投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已建成了拥有5000余名学生的大规模完全中学。
这是一批怎样的教师,他们甘于清贫,乐与奉献,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培桃育李。
这是一群怎样的学生,从xx年本科录取432人,到xx年的524人,再到今年的539人,他们用自己的实力托起了百万xx人民的希望。
九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没有无言奉献的鲜花,哪来惹人注目的鲜花?没有辛勤耕耘的园丁,哪来令人羡慕的神话?走进绿树成荫的九中,走进书声朗朗的九中,走进文风浓郁的九中,你就会感受到一个充满活力的九中,一个充满和谐的九中——
一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做园丁,用汗水浇灌花朵;做红烛,用生命照亮后人;做春蚕,用热情温暖人间;做人梯,托起明天的太阳。”这就是湖南省中学高级教师、九中校长伍维权的人生格言,从1974年担任乡中学校长起,伍维权在校长这个职位上已度过了32个春秋。
多年来,在不断发展充实的过程中,九中逐渐形成了“团结、民主、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保证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为了使自己在教学和管理的天地里纵横捭阂,伍维权校长总是不断地追求新知,开拓视野。他以书为友,古今中外,广泛涉猎,用书本充实自己的头脑,近几年写出了《校长的办学思路》、《校长的品德修养》、《校长的治校之选》、《学校怎样励精图治》等数十篇管理论文,发表在《中学教育》、《中小学教育管理》《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等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刊物上,并被十多部国家级文集收集。今年年初,他的理论专著《教海索途》已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行政管理上,伍校长恪尽职守——“三个不当”:不当贪官,廉洁自律;不当昏官,是非分明;不当冗官,励精图治。
正是伍校长的榜样作用,九中才有了一个坚强有力的好班子。党委书记杨炳炎、副校长舒学斌、吴锦云、张立芬、夏兆平、副书记雷伯年、工会主席何志刚、纪检书记周华伯都是懂管理的行家里手,在这个班子的带领下,九中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二
要培养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材,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思想进步,学历达标,教学适应,职称上档”是九中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为了发挥好领导的“带头”作用,该校班子成员都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每个人联系一个年级,兼一节课,并联一个教研组。在九中工作的十年间,伍维权校长通读并详细批注了从初中到高中18本约500万字的语文教材,浏览了政治、历史教科书,整理设计出了大量的教案教法。在联系的高三年级,伍校长每年坚持听课100节以上,蹲点语文教研组,从事课改和专题研究,总结教学得失,探求科学方法,确保了教学质量。
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采取“送出去学”、“派出去比”、“请进来教”等形式,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每年,九中都选派一部分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队伍走出去,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同时鼓励教师自觉参加各种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并派年轻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学比武。近三年来,学校支持150多名教师参加了市、县组织的新教材培训班,有5名教师参加省市级比武并获奖。请一些有影响有权威的教授、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也是让教师获取启发、开阔视野的好办法。近年来,闻一多的学生伍大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燕国材及他的弟子苏州市副市长、教育学博士朱永兴、《人民文学》社副社长、《中国校园文学》社社长杜卫东,国家一级编审周祥等先后来九中讲学。目前,全校235名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已有173名,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35名。
三
管理是一门学问。九中早在建校初期就以“严格治校”闻名遐迩。历任领导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更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管理。现在,学校制定了80多个管理方面的文件和20多个学生管理的规定,汇编成册,教工、学生人手一册,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在教学程序上,学校注重基础,因材施教。现在该校大多数教师都能胜任从高一到高三的大循环。这样,教师熟悉学生,熟悉教材,熟悉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适应教师,适应教法,适应整个持续提高的过程。
共2页,当前第1页12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征文:崛起,因为一份信念_征文演讲_网
作者:高二文 贺莎
没有梦想的引航,哪有生命如花的绽放;没有信念的执着,哪有一生无悔的痴狂。
——题记
中国,这条盘蜒在世界的巨龙,受万人瞩目;中国,这个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受万国敬仰;中国,这个曾经被西方称作东亚病夫的弱国,在百年前,乘着辛亥革命这股旋风,掀翻了腐败的清王朝,踩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开始走向自强。他向世界宣告:只要有信念,中国一定会崛起!
秋瑾有信念,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宁静的世界。看到她戴着沉重的枷锁,缓缓走向断头台。我惊诧于她那满脸的淡定。她挺直腰杆向世人宣告:中国人必须要革命;在腐朽的满清统治下只会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在列强的欺凌下,只会有更多的人成为亡国奴。她看着无数双忧伤的眼睛,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句话是:革命能给孩子一个宁静的世界为此付出生命,我喜极而泣。从她眼里我看到了信念,斗志,无悔。
林觉民有信念,无悔踏上革命道路。或许多数人都不明白,他的家境优越,自己一表人才,即使是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也会有不错的仕途。为什么他却选择站在需要受伤,需要流血,甚至是需要付出生命的革命队伍里。因为,他有信念,他要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广州起义失败之后,他被清政府俘虏。那白色衬衫下是道道血痕,那被子弹打穿的脚已经鲜血直流。面临清政府的诱惑:只要退出革命,就能保全性命。但他毅然拒绝。如果不革命,家就要没了,如果不革命,国就要亡了,这样苟延残喘地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他选择了与革命同胞共存亡。那冰冷的海水无声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留下的只有早就准备好的《与妻书》。
孙中山有信念,要用革命推翻清政俯。眼看着中国日渐没落,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他的医术所能救的只有少数伤残的躯体,而要拯救整个中国,只有改变人们迂腐的思想。他丢下了手术刀,投身于革命运动。相继建立兴中会,同盟会。“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犹如天籁,给予国人心灵彻底的震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进步的闸门就此打开。
这些志士有信念,他们推翻了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的世界,让我们走在了平坦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我们作为社会主义新一代,就要担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有信念,让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要有信念,让将来的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少年奋起,永不言败。执着信念,中国崛起。
反贪局长学习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三新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_学习心得体会_网
根据院党组“大力弘扬##精神,推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紧密结合本部门和自身的工作思想实际,认真学习了活动学习书目,深刻领会了活动的精神实质。“大力弘扬##精神,推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从我市工作全局出发,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继续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检察机关作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法治建设的国家机关,必须紧密立足工作实际,紧紧抓住思想大解放的契机,迅速掀起“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的热潮,以高起点高定位,在服务发展大局、转变执法观念、促进和谐司法、提高队伍素质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首先要不断更新观念。着力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十重十轻”的思想观念,即重打击轻保护、重配合轻监督、重刑事轻民事、重数量轻质量、重业务轻队伍、重工作轻保障、重实体轻程序、重实务轻理论、重惩治轻预防、重眼前轻长远,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把各项检察工作纳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其次要找准症结,有的放矢,准确把握解放思想的路径与着力点。当前,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推动科学发展本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成熟、不完善,社会状况“稳而不定”等,是制约检察事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症结,只有彻底突破这些症结,继续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取得成功。我们要以加强法律监督,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为基本路径,以解决检察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切入点,以“强化法律监督,推进检察工作一体化”、“优化法律监督,推进检察职能整体化”、“深化法律监督、推进检察人才职业化”为着力点,以改革完善检察工作体制机制为重点,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是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解放思想与顾全大局、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解放思想与严格执法、解放思想与发展改革成果等六个方面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谋划检察工作,不断开拓检察事业新局面。
四是要努力做到“四解放、四树立”,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即在服务大局中解放思想,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增强服务社会发展的意识;在执法观念中解放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做到执法为民;在促进和谐中解放思想,建立和谐的司法环境,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在队伍建设中解放思想,树立高素质检察队伍形象,保证发展的源动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国旗下讲话稿_网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爷爷我们都很熟悉,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全国人民敬爱的好总理。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周恩来当时就很痛心,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中国人自己却不能去!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听了周恩来的故事,同学们有何感想?有的同学说:“读书可以让中华崛起,而现在我们国家繁荣昌盛,民主自由,却为何又要读书?”
同学们,还记不记得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美国飞机侵入我国南海领空,日本到现在还不肯承认对中国侵略的事实,等等。
我们每个同学应该从小就有危机感,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为中华腾飞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