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昌阁

文昌阁范文专题栏目,提供与文昌阁相关内容的范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文昌阁问题。

分享

浏览

4

范文

36

贵阳文昌阁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贵阳九门四阁中的文昌阁,大家一定不枉此行,因为文昌阁现有碑文上记载,这里是贵阳风水最好的地方,文昌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四(1596)年,是九门四阁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迹。

文昌阁修建的目的是培养文风和扶掖地方教化,阁分为三层,上层祀奎星,奎星是白虎七星的第一宿,古人观天相,形式非常像鞋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行远”,就需要“文”,所以文章之事就归奎星管。第二层祭祀文昌帝君,“文昌”为天上星座,主宰功名禄位的神也叫“文昌”,历来为读书人所尊崇。第一层祭祀武安王(关羽),据碑文记载:“而武安王则所谓绝伦超群,读《春秋》明大节义以成仁者也。”用第一层来祭武安王,寓读书人首先要立“节”明“义”,方能成“仁”。阁是文昌宫寺院的主体建筑,坐东向西,后倚城墙,东门在贵阳各城门中地势最高,阁又高踞东门之上,有高屋建瓴之势,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是隐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贵阳文昌阁为达灵性,在设计上处处体现“天人合一”。建筑上都采用“三”和“九”的倍数,九是极大极多之意。梁有81根,柱有54根,这在全国极为罕见,另外,文昌阁第一层为四角,二,三层均为九角不等边,设计上先是将圆四等分,东南北三面再二等分,西面三等分,使每一个角都成为30°和45°的特殊角度。这是目前国内古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阁楼三层由下向上逐层收紧,为了争取各层均由较大使用空间,顶层的金柱用楼过梁承托,不再下穿,部分二层檐柱又与底层金柱对齐,底层檐柱再向外放出,形成上小下大的稳定结构,这种处理方法使二层和底层各少了一圈柱网,当受到震灾时还有对水平方向的能量取到张冲的作用,这种处理方式在国内阁楼中是少见的。另外,文昌阁各翼的角梁用挑枋挑出,挑枋穿过檐柱,以檐柱为支点,将内部金柱挑起,形成杠杆式结构,这种结构在国内阁楼中也是少见的。民国28年(1939年)日机空袭贵阳,文昌阁附近多处中弹,使东北角阁基下沉,檐柱下坐,内槽墙沉落,以至楼过梁及楼面随之下沉,但二层金柱因有挑枋未下坐,仅与楼板过梁分离,出现约3厘米的缝隙。说明杠杆结构起了作用。结构巧妙,匠心独运,难怪民间有贵阳文昌阁是“鲁班亲手掌的墨”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贵阳文昌阁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文昌阁经历多次维修,康熙八年(1669年),三十一年(1692年),嘉庆四年(1799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都维修过。民国年间失修,沦为驻兵和监禁进步人士的地方,机关有时也占用。解放后,在这里办过“文昌阁小学”。期间,阁中壁画,神像全被捣毁,因无人管理,成为市民的大杂院。1976年秋阁楼宝顶被雷击落,随宝顶一起被击落的东西有:历书、茶叶、五谷及钱币等。历书现被省博物馆收藏,宝顶陈列在阁内二楼。1983年贵阳市政府维修,1988年全面对外开放,1997年被开辟为贵阳市钱币博物馆,20__年贵阳市政府再次维修,现阁内一层有“中国名楼名阁图片展”。1981年经市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经贵州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__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历经战乱的浩劫和岁月的洗礼,文昌阁仍然屹立于贵阳的东门,成为贵阳九门四阁中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迹,我们参观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是品鉴历史遗留下来的艺术品。希望大家下次再来的时候带上孩子,来祭拜文昌帝君。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单独问我,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的支持和理解,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贵阳文昌阁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贵阳文昌阁,地处老东门附近,是一座以文昌阁楼为主体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古朴浑厚,典雅端庄。主体建筑文昌阁楼,造型别致,结构奇特,国内仅见。颇具艺术和科研价值,深受建筑专家的注目,受到中外游客的称赞。是贵州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楼,坐东向西,楼体高20余米,通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的九角攒尖顶。两侧配有重檐悬山顶的厢房,阁楼对面有月台、水池、倒座、花台,组成封闭式的四合院,布局缜密,颇壮观瞻。阁楼底层为正方形四角,二三层为九边九角,东、南、北三面等边,各方均为二,唯正面(西面)等分为三,组成不等边九角形。除底层外,二、三层均出飞檐,梁架结构独特,第三层的全柱和第二层的重檐金柱,均不穿过各层楼板,第二层九根檐柱,仅有四根是一层的重檐全柱,平面布局为一平方形,其余五根檐柱分别立于底层的顺梁上。顶部雷公柱空悬,由九根角梁共撑,以第三层的金柱和檐柱为支点,承托宝顶。整个用料为榫卯,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如此枋梁承桃,逐渐收缩的回旋处理,既分散承重支点,增强阁楼的稳固性,具有防震效果,又扩大了各层的空间和使用面积。

另外,阁楼柱架用材数都是“九”或是“九”的倍数。尾顶九角,樓楞木二、三层各用九根。梁八十一根,柱五十四根,均是九的倍数。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匠心巧运。因为在封建社会,“九”表示最高权力,最高等级的象征。看来,这幢建筑还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贵阳文昌阁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文昌阁属于祭祀性建筑。整座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贵州巡抚卫既齐在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园1692年)《重修文昌阁碑记》中写道:“会城东郊外,有峰突起,是为木笔文星。支衍蟠曲而入城中,为院司场屋之祖。术家嫌其未尽茸拔,思有以助之,乃于子城之上建阁三层。中祀文昌、上以祀奎、下祀武安王,而总名之曰文昌阁′。”记述了文昌阁建筑的始因。

贵阳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公元1609年),经多次维修和重建。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总督卞三元、甘文焜、巡抚佟凤彩重建;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巡抚卫既齐等重修;雍正中经略张广泗、乾隆六年辛未(公元1741年)布政使陈德荣皆重建;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郡人修复;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巡抚贺长龄捐廉倡修。现在文昌阁建筑群的布局是在嘉庆年间形成的。1982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对文昌阁进行了维修,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并拨补助款10万元。

修葺一新的文昌阁,高踞东门月城上,飞檐翘角,雄奇华丽,古朴幽雅。在正面二楼外檐下,悬挂楷书匾额“文昌阁”三字。在正面柱子及楼内,恢复旧时楹联三幅。一为清雍正五年任按察使,七年任巡抚的张广泗撰联:“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一为清嘉庆时张大学撰联:“众山环绕供诗料;层楼高标入画图”。一为清人张先杰撰联:“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在阁楼的二楼上存放文昌阁楼宝顶,铜质,葫芦形,高一点五米。重四十公斤,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制造。1976年被雷击落。游人看后,无不赞叹我国古人的铸造技艺。现阁楼的宝顶,是重新仿制的。

文昌阁历来为文人荟萃之地,留下诗词和碑刻至今。文昌阁现遗存石刻古碑九块,其中八块是在阁楼内南北厢房的两头立放,有一块镶在院墙上。最早的是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文昌阁碑记》,最晚的是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贵阳东城文昌阁记》。碑刻主要记载着文昌阁的历史沿革及各次维修情况。还有遗存匾额三块:一为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的“于帝其训”,一为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的“天下之母”,一为书写年代不能辩明的“永保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贵阳文昌阁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贵阳东门的文昌阁,是我国千百年来实行科举制度的产物,它建于十六世纪末(公元1596年、明万历24年),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文昌阁造型独特,其结构为三层三檐九角不等角攒尖顶。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顶角的划分是将四周等分后,再将正面(西面)一条弧三等分,其余三条二等分。据考证,这种造型的阁楼为目前国内仅存。近日,文昌阁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为什么要修建文昌阁并供奉文昌为神?文昌是什么样的神?它与科举文化有什么关系?

文昌神的由来

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不免产生宿命论和迷信思想,认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都由神在操纵。我国是多神教的国家,读书人供奉的神就是文昌。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天文学家就发现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以之作为夜间辨别方向的标志。七颗星中有四颗(第一至第四颗)排列成长方形,古人称之为斗魁,第五至第七颗排列成一条线,称之为斗柄(半杓),总称北斗七星或文曲星。

汉代,实行开科取士,设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等,选拔有学问的人,授予官职。有的人被选中,有的人没选中,于是,就有人把读书人的命运与北斗星联系起来,说什么七颗星中的第一颗叫“奎”,“奎主文章”(《孝经·授神契》)。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天官书》说:“斗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官(即七颗星中除一颗奎星外,其余六颗合称文昌宫)。六颗星分别主宰人间的功名禄位,并各有名称:“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展开阅读全文

贵阳文昌阁导游词讲解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唐宋时,读书人为了追求功名,大都供奉组成文昌宫的六颗星。元代仁宗延佑3年(公元1316年),诏封文昌宫六颗星为文昌帝君,于是开始有人立庙祀之,并把它塑成帝王之像。

贵州地处西南,元代尚未正式建省,亦未在贵州举行乡试(举人考试),故贵州境内立庙供祀文昌帝君者极少,仅有乌撒卫(辖今威宁、赫章县地)有文昌庙一座,建于公元1324-1327年间,是省内最早的一座文昌庙。

明代永乐11年(1413年),贵州正式建省后,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考生增多,信奉文昌者众,于是,贵州各地相继出现供奉文昌的神庙,有称文昌祠、文昌宫、文昌阁的。

贵阳最早出现的文昌祠。在贵州宣慰司文庙左,建于明洪武初。

明嘉靖14年(1535年),朝廷批准贵州在本省举行乡试后(在此之前,贵州生员须到湖广、云南参加乡试),贵州省内相继出现不少文昌庙。到了万历24年(1596年)贵阳新修一座文昌阁,屹立于东门月城上,阁为三层,规模最大,为全省之冠,并以其结构奇特著名全国(以上见明万历贵州巡抚郭子章著《黔记》及万历《贵州通志》)。

我国阁楼的传统模式,一般都是四角、六角、八角。而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除阁的顶层表现为九角外,还有各层梁柱中处处表现九或九的倍数,如梁为81根,柱为54根,楼楞木二、三层各9根。

这是因为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清人汪中《释三九》云:“凡一二之不能尽者,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如九重天、九霄云外、一言九鼎等,皆是以九形容极多、极高。文昌阁所以建为九角,楞木均为九的倍数,显然含有极高、极多之义,除显示文昌神地位最高外,也含有祝愿贵州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名列最高、人数最多之义。

魁(奎)星神的来历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各省举人进京考试,途中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往往连进士也考不上,争取考上前三名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有人编造说:考生试卷经主考官评出前三名,送请皇帝作最后圈点,才能定出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有的皇帝不懂文章,甚至不看内容,随意圈点,这当中就有神在操纵皇帝的御笔,这个神就是主宰文章的奎星。于是,考生们不仅供奉文昌,还要供奉奎星。

展开阅读全文

贵阳文昌阁导游词讲解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昌阁经历多次维修,康熙八年(1669年),三十一年(1692年),嘉庆四年(1799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都维修过。民国年间失修,沦为驻兵和监禁进步人士的地方,机关有时也占用。解放后,在这里办过“文昌阁小学”。1976年秋阁楼宝顶被雷击落,随宝顶一起被击落的东西有:历书、茶叶、五谷及钱币等。历书现被省博物馆收藏,宝顶陈列在阁内二楼。1983年贵阳市政府维修,1988年全面对外开放,1997年被开辟为贵阳市钱币博物馆,20__年贵阳市政府再次维修,现阁内一层有“中国名楼名阁图片展”。1981年经市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经贵州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__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历经战乱的浩劫和岁月的洗礼,文昌阁仍然屹立于贵阳的东门,成为贵阳九门四阁中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迹,我们参观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是品鉴历史遗留下来的艺术品。希望大家下次再来的时候带上孩子,来祭拜文昌帝君。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单独问我,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的支持和理解,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精选贵州文昌阁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文昌阁又名奎星阁、奎光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嘉庆七年(1802)重修,增建斋舍并改称“文昌阁”。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曾多次修缮。

该阁为平面六角形,砖木构筑的三层楼阁式建筑,总高15米。每层均有瓦檐,由下而上逐层缩小,六角攒尖顶,黄釉陶质葫芦形塔刹。底层南面开一门,门上方镶嵌“文昌阁”汉白玉石匾额,墙高4.6米,东南面和西南面各开一长方形的窗。第二层墙高4.03米,南面开一拱窗,东南面和西南面也有一个长方形的窗。第三层,墙高3.74米,南面开一圆窗,窗上端镶嵌“奎光”汉白玉石匾,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均开一长方形窗。整座建筑像竖立的毛笔,故群众俗称为“文笔”。曾保存过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1984年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精选贵州文昌阁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文昌阁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故将此景称为“奎阁凌霄”。原建筑造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

1920xx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介石名之为“乐亭”,作《乐亭记》以描述其胜。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1920xx年蒋宋联姻后,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军委会“严加管束”,次年1月13日,被送到溪口幽禁。张学良到达溪口,最先的落脚点就是文昌阁,几天以后才被押送上雪窦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以后直至蒋介石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在原址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现在我们去参观小洋房。这所三间二层小平房就是蒋经国先生住过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 “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居住于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赣州任国民党行署专员,蒋介石曾为其子请了两位老师,严教不懈,以解除其马列主义武装,同时为其妻蒋方良女士教国文。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携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精选贵州文昌阁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贵阳市武胜门旁修建了文昌阁,文昌阁选址在东门,高踞在武圣门旁,居高临下,从大十字上东门,地形一路升高,体现办教育的崇高地位,文昌阁成了贵阳城文气最足的响当当的地名。文昌阁的出名,一是出在文人蔚起,二是阁楼建筑的独特性在全国绝无仅有。

文昌阁还以其独特的平面形式和奇妙的结构在全国古建筑界极负盛名:阁高20米,通圆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九角翘檐,九面开窗,除底部为四方形外,二、三层皆为九边形,屋顶为九角,梁为十八根、柱为五十四根,二、三层的楞木各为九根。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九角亭阁,已属罕见,更妙者是九角划分,尤为独特,它是在东、南、北三面90°内各划成三等分,而西面(正面)的90°内划成三等分,形成一个不等边而又有规律的九角形。各檐的翼角挑枋,前挑翘角,后挑井口柱,中间以檐柱顶撑,起到“杠杆”作用。全国古建筑名师考察文昌阁独特的建筑后,冠以一个地位很高的名字叫绝世奇楼。

展开阅读全文

文昌阁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清代建立政权之后,遵循“古开创之世,类以文教为治”的经验,大力提倡尊奉文昌,因而对省城的文昌阁积极加以维修。仅康熙年间就大修两次;一次是康熙8年贵州巡抚佟凤彩主持;一次是康熙31年贵州巡抚卫既齐主持。现文昌阁仍保存有两次《重修文昌阁碑记》。

也许是种巧合,就在上述官方大修文昌阁之后不久,康熙33年贵阳人周起渭(渔璜)考起了进士,其人才华出众,名噪一起,曾典试浙江,擢侍读学士(给皇帝讲学),充日讲起居注官。康熙42年又有贵阳曹维城考取武进士第一,成为贵州第一个武状元。这就大大鼓舞了贵州文武生员的学习情绪,出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追求科举功名的热潮。其间曾出现一些传为佳话的科名盛事:如嘉庆时广顺州金殿行有四子鼎寿、鼎梅、鼎铭、鼎年皆中举,被誉为一门四举人。麻江县周泰等举人,其祖父之翰举人,父周诚举人,一门三代举人。同治8年贵阳人陈灿、陈田兄弟同榜举人,后来又都考取进士。

考文状元最不容易,但到了光绪12年贵阳人赵以炯终于考取了一甲进士第一名,成为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若从明嘉靖14年贵州开科乡试算起,那就是经过351年,贵州才算出了一个文状元。当时贵州籍的省内外学者、生员闻之,无不引为荣幸。在京的贵阳人曾任礼部尚书的李端棻贺以联云:“沐熙朝未有殊恩,听鸿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启吾黔久钟间气,忆神仙流传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扬胜江南。”

在赵以炯考取文状元之后仅隔12年,即光绪24年,贵州麻哈(今麻江)县人夏同和又考取了文状元,这对贵州考生是一次极大的鼓舞。但就在这时,清朝统治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戊戌变法高潮。光绪30年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文昌阁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各省举人进京考试,途中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往往连进士也考不上,争取考上前三名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有人编造说:考生试卷经主考官评出前三名,送请皇帝作最后圈点,才能定出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有的皇帝不懂文章,甚至不看内容,随意圈点,这当中就有神在操纵皇帝的御笔,这个神就是主宰文章的奎星。于是,考生们不仅供奉文昌,还要供奉奎星。

但奎星塑成什么形象来供奉,却是问题。奎字的解释,据《广雅·释言》载:“奎,胯也。”引申为两足张开之义。但不可能将两足张开塑为神像。明清之际出了一位著名学者顾炎武,他在晚年所著《日知录·魁》中,提出解决的办法说:“(神像)不能像奎,可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道教中人根据他的这一说法,遂将魁星塑为一个鬼的形状,魁字的大弯钩,作为魁的左足向后翘起踢着一斗,鬼用左手捧卷,右手执笔作点定试卷的姿态。于是魁星塑像设计成功,各地文昌阁中都按此式样,加塑了魁星神像。贵阳文昌阁的魁星神像是康熙31年(1692年)贵州巡抚卫既齐主持重修文昌阁时增塑的。

展开阅读全文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_贵州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943 字

+ 加入清单

精选5篇贵州文昌阁导游词

文昌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许多地方都有修建,但各地文昌阁内所祀神祇数目不一。一般来说,文昌阁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形楼阁,建筑风格奇特:文昌阁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文昌阁共有81根梁、54根柱,都是9的倍数;二、三层的椤木,各为9根。“九”在易经里意味着至高无上,代表崇高的地位。文昌阁坐落在贵阳城老东门的月城上,地势较高,登阁远眺,山川躇尽收眼底,视野辽阔,是欣赏贵阳风景的好去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5篇贵州文昌阁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精选5篇贵州文昌阁导游词(一)

文昌阁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故将此景称为“奎阁凌霄”。原建筑造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

1920xx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介石名之为“乐亭”,作《乐亭记》以描述其胜。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1920xx年蒋宋联姻后,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军委会“严加管束”,次年1月13日,被送到溪口幽禁。张学良到达溪口,最先的落脚点就是文昌阁,几天以后才被押送上雪窦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以后直至蒋介石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在原址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现在我们去参观小洋房。这所三间二层小平房就是蒋经国先生住过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 “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居住于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赣州任国民党行署专员,蒋介石曾为其子请了两位老师,严教不懈,以解除其马列主义武装,同时为其妻蒋方良女士教国文。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携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

精选5篇贵州文昌阁导游词(二)

贵阳古城有"九门四阁",这文昌阁就是老东门上的一阁。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城垣一段段被高楼大厦吞没,惟有这一段城墙,保留着古老的记忆。文昌阁不但鼠阳的,而且是中国的,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顾名思义,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昌君,也就是天上的魁星。像这样的宫观阁楼,在贵阳,在贵州,在其他各地都很平常,但贵阳文昌阁却是"平中见奇",在建筑结构上独具匠心,颇有"点石成金"的奇妙之处。

文昌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虽然几经磨难,几次重修,但基本框架始终未改,不失它的原貌。据史书记载,在清代嘉庆年间,贵阳发生了一次较强烈的地震,不少房屋被毁,就连构筑坚固的城墙也在地震中崩塌。文昌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仅仅是"阁顶挫斜",晃动了几下,依然安稳地立在城垣上。人们开始注意文昌阁,探寻它"大难不毁"的奥秘。

文昌阁从外观看以乎看不出什么新奇之处,无非是一座三层三檐的阁楼。再仔细一看,它的底层呈正方形,而第二层和第三层却变成了9个角。把圆周分为9等份倒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可是,这9个角的度数是不等同的,前面3个角的角度仅为30度,其余6个角均为45度。这9角是怎样划分的呢?原来,它是将圆周先作4等分,然后将正面的这一段弧平分3段,又将其余3段弧一分为二,这样便成了不等边九角形。古建筑学专家告诉我们,这种不等边九角攒尖顶阁楼,在国内堪称一绝,不知是鲁班的哪位高足得了莫传才修建成的。

文昌阁高耸在古城墙上,背后是一带远山,栖雷岭巍峨、苍翠。正是:"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文昌阁侧的古城墙下,最近新辟了一片绿地,为贵阳城增添了几分春色,是人们休息、乘凉的好地方。

精选5篇贵州文昌阁导游词(三)

文昌阁又名奎星阁、奎光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嘉庆七年(1802)重修,增建斋舍并改称“文昌阁”。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曾多次修缮。

该阁为平面六角形,砖木构筑的三层楼阁式建筑,总高15米。每层均有瓦檐,由下而上逐层缩小,六角攒尖顶,黄釉陶质葫芦形塔刹。底层南面开一门,门上方镶嵌“文昌阁”汉白玉石匾额,墙高4.6米,东南面和西南面各开一长方形的窗。第二层墙高4.03米,南面开一拱窗,东南面和西南面也有一个长方形的窗。第三层,墙高3.74米,南面开一圆窗,窗上端镶嵌“奎光”汉白玉石匾,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均开一长方形窗。整座建筑像竖立的毛笔,故群众俗称为“文笔”。曾保存过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1984年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精选5篇贵州文昌阁导游词(四)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贵阳市武胜门旁修建了文昌阁,文昌阁选址在东门,高踞在武圣门旁,居高临下,从大十字上东门,地形一路升高,体现办教育的崇高地位,文昌阁成了贵阳城文气最足的响当当的地名。文昌阁的出名,一是出在文人蔚起,二是阁楼建筑的独特性在全国绝无仅有。

文昌阁还以其独特的平面形式和奇妙的结构在全国古建筑界极负盛名:阁高20米,通圆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九角翘檐,九面开窗,除底部为四方形外,二、三层皆为九边形,屋顶为九角,梁为十八根、柱为五十四根,二、三层的楞木各为九根。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九角亭阁,已属罕见,更妙者是九角划分,尤为独特,它是在东、南、北三面90°内各划成三等分,而西面(正面)的90°内划成三等分,形成一个不等边而又有规律的九角形。各檐的翼角挑枋,前挑翘角,后挑井口柱,中间以檐柱顶撑,起到“杠杆”作用。全国古建筑名师考察文昌阁独特的建筑后,冠以一个地位很高的名字叫绝世奇楼。

精选5篇贵州文昌阁导游词(五)

贵阳文昌阁,地处老东门附近,是一座以文昌阁楼为主体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古朴浑厚,典雅端庄。主体建筑文昌阁楼,造型别致,结构奇特,国内仅见。颇具艺术和科研价值,深受建筑专家的注目,受到中外游客的称赞。鼠州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楼,坐东向西,楼体高20余米,通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的九角攒尖顶。两侧配有重檐悬山顶的厢房,阁楼对面有月台、水池、倒座、花台,组成封闭式的四合院,布局缜密,颇壮观瞻。阁楼底层为正方形四角,二三层为九边九角,东、南、北三面等边,各方均为二,唯正面(西面)等分为三,组成不等边九角形。除底层外,二、三层均出飞檐,梁架结构独特,第三层的全柱和第二层的重檐金柱,均不穿过各层楼板,第二层九根檐柱,仅有四根是一层的重檐全柱,平面布局为一平方形,其余五根檐柱分别立于底层的顺梁上。顶部雷公柱空悬,由九根角梁共撑,以第三层的金柱和檐柱为支点,承托宝顶。整个用料为榫卯,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如此枋梁承桃,逐渐收缩的回旋处理,既分散承重支点,增强阁楼的稳固性,具有防震效果,又扩大了各层的空间和使用面积。

另外,阁楼柱架用材数都是“九”或是“九”的倍数。尾顶九角,楼楞木二、三层各用九根。梁八十一根,柱五十四根,均是九的倍数。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匠心巧运。因为在封建社会,“九”表示最高权力,最高等级的象征。看来,这幢建筑还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文昌阁属于祭祀性建筑。整座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贵州巡抚卫既齐在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园1692年)《重修文昌阁碑记》中写道:“会城东郊外,有峰突起,是为木笔文星。支衍蟠曲而入城中,为院司场屋之祖。术家嫌其未尽茸拔,思有以助之,乃于子城之上建阁三层。中祀文昌、上以祀奎、下祀武安王,而总名之曰’文昌阁′。”记述了文昌阁建筑的始因。

贵阳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公元1620xx年),经多次维修和重建。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总督卞三元、甘文焜、巡抚佟凤彩重建;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巡抚卫既齐等重修;雍正中经略张广泗、乾隆六年辛未(公元1741年)布政使陈德荣皆重建;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郡人修复;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巡抚贺长龄捐廉倡修。现在文昌阁建筑群的布局是在嘉庆年间形成的。1982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对文昌阁进行了维修,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并拨补助款10万元。

修葺一新的文昌阁,高踞东门月城上,飞檐翘角,雄奇华丽,古朴幽雅。在正面二楼外檐下,悬挂楷书匾额“文昌阁”三字。在正面柱子及楼内,恢复旧时楹联三幅。一为清雍正五年任按察使,七年任巡抚的张广泗撰联:“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一为清嘉庆时张大学撰联:“众山环绕供诗料;层楼高标入画图”。一为清人张先杰撰联:“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在阁楼的二楼上存放文昌阁楼宝顶,铜质,葫芦形,高一点五米。重四十公斤,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制造。1976年被雷击落。游人看后,无不赞叹我国古人的铸造技艺。现阁楼的宝顶,是重新仿制的。

文昌阁历来为文人荟萃之地,留下诗词和碑刻至今。文昌阁现遗存石刻古碑九块,其中八块是在阁楼内南北厢房的两头立放,有一块镶在院墙上。最早的是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文昌阁碑记》,最晚的是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贵阳东城文昌阁记》。碑刻主要记载着文昌阁的历史沿革及各次维修情况。还有遗存匾额三块:一为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的“于帝其训”,一为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的“天下之母”,一为书写年代不能辩明的“永保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_贵州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126 字

+ 加入清单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范文5篇

文昌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许多地方都有修建,但各地文昌阁内所祀神祇数目不一。一般来说,文昌阁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形楼阁,建筑风格奇特:文昌阁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文昌阁共有81根梁、54根柱,都是9的倍数;二、三层的椤木,各为9根。“九”在易经里意味着至高无上,代表崇高的地位。文昌阁坐落在贵阳城老东门的月城上,地势较高,登阁远眺,山川城郭尽收眼底,视野辽阔,是欣赏贵阳风景的好去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文昌阁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故将此景称为“奎阁凌霄”。原建筑造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

1920xx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介石名之为“乐亭”,作《乐亭记》以描述其胜。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1920xx年蒋宋联姻后,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军委会“严加管束”,次年1月13日,被送到溪口幽禁。张学良到达溪口,最先的落脚点就是文昌阁,几天以后才被押送上雪窦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以后直至蒋介石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在原址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现在我们去参观小洋房。这所三间二层小平房就是蒋经国先生住过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 “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居住于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赣州任国民党行署专员,蒋介石曾为其子请了两位老师,严教不懈,以解除其马列主义武装,同时为其妻蒋方良女士教国文。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携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

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

贵阳古城有"九门四阁",这文昌阁就是老东门上的一阁。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城垣一段段被高楼大厦吞没,惟有这一段城墙,保留着古老的记忆。文昌阁不但是贵阳的,而且是中国的,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顾名思义,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昌君,也就是天上的魁星。像这样的宫观阁楼,在贵阳,在贵州,在其他各地都很平常,但贵阳文昌阁却是"平中见奇",在建筑结构上独具匠心,颇有"点石成金"的奇妙之处。

文昌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虽然几经磨难,几次重修,但基本框架始终未改,不失它的原貌。据史书记载,在清代嘉庆年间,贵阳发生了一次较强烈的地震,不少房屋被毁,就连构筑坚固的城墙也在地震中崩塌。文昌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仅仅是"阁顶挫斜",晃动了几下,依然安稳地立在城垣上。人们开始注意文昌阁,探寻它"大难不毁"的奥秘。

文昌阁从外观看以乎看不出什么新奇之处,无非是一座三层三檐的阁楼。再仔细一看,它的底层呈正方形,而第二层和第三层却变成了9个角。把圆周分为9等份倒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可是,这9个角的度数是不等同的,前面3个角的角度仅为30度,其余6个角均为45度。这9角是怎样划分的呢?原来,它是将圆周先作4等分,然后将正面的这一段弧平分3段,又将其余3段弧一分为二,这样便成了不等边九角形。古建筑学专家告诉我们,这种不等边九角攒尖顶阁楼,在国内堪称一绝,不知是鲁班的哪位高足得了莫传才修建成的。

文昌阁高耸在古城墙上,背后是一带远山,栖雷岭巍峨、苍翠。正是:"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文昌阁侧的古城墙下,最近新辟了一片绿地,为贵阳城增添了几分春色,是人们休息、乘凉的好地方。

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5篇(三)

文昌阁楼,坐东向西,楼体高20余米,通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的九角攒尖顶。两侧配有重檐悬山顶的厢房,阁楼对面有月台、水池、倒座、花台,组成封闭式的四合院,布局缜密,颇壮观瞻。阁楼底层为正方形四角,二三层为九边九角,东、南、北三面等边,各方均为二,唯正面(西面)等分为三,组成不等边九角形。除底层外,二、三层均出飞檐,梁架结构独特,第三层的全柱和第二层的重檐金柱,均不穿过各层楼板,第二层九根檐柱,仅有四根是一层的重檐全柱,平面布局为一平方形,其余五根檐柱分别立于底层的顺梁上。顶部雷公柱空悬,由九根角梁共撑,以第三层的金柱和檐柱为支点,承托宝顶。整个用料为榫卯,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如此枋梁承桃,逐渐收缩的回旋处理,既分散承重支点,增强阁楼的稳固性,具有防震效果,又扩大了各层的空间和使用面积。

另外,阁楼柱架用材数都是“九”或是“九”的倍数。尾顶九角,楼楞木二、三层各用九根。梁八十一根,柱五十四根,均是九的倍数。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匠心巧运。因为在封建社会,“九”表示最高权力,最高等级的象征。看来,这幢建筑还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文昌阁属于祭祀性建筑。整座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贵州巡抚卫既齐在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园1692年)《重修文昌阁碑记》中写道:“会城东郊外,有峰突起,是为木笔文星。支衍蟠曲而入城中,为院司场屋之祖。术家嫌其未尽茸拔,思有以助之,乃于子城之上建阁三层。中祀文昌、上以祀奎、下祀武安王,而总名之曰’文昌阁′。”记述了文昌阁建筑的始因。

贵阳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公元1620xx年),经多次维修和重建。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总督卞三元、甘文焜、巡抚佟凤彩重建;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巡抚卫既齐等重修;雍正中经略张广泗、乾隆六年辛未(公元1741年)布政使陈德荣皆重建;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郡人修复;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巡抚贺长龄捐廉倡修。现在文昌阁建筑群的布局是在嘉庆年间形成的。1982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对文昌阁进行了维修,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并拨补助款10万元。

修葺一新的文昌阁,高踞东门月城上,飞檐翘角,雄奇华丽,古朴幽雅。在正面二楼外檐下,悬挂楷书匾额“文昌阁”三字。在正面柱子及楼内,恢复旧时楹联三幅。一为清雍正五年任按察使,七年任巡抚的张广泗撰联:“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一为清嘉庆时张大学撰联:“众山环绕供诗料;层楼高标入画图”。一为清人张先杰撰联:“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在阁楼的二楼上存放文昌阁楼宝顶,铜质,葫芦形,高一点五米。重四十公斤,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制造。1976年被雷击落。游人看后,无不赞叹我国古人的铸造技艺。现阁楼的宝顶,是重新仿制的。

文昌阁历来为文人荟萃之地,留下诗词和碑刻至今。文昌阁现遗存石刻古碑九块,其中八块是在阁楼内南北厢房的两头立放,有一块镶在院墙上。最早的是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文昌阁碑记》,最晚的是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贵阳东城文昌阁记》。碑刻主要记载着文昌阁的历史沿革及各次维修情况。还有遗存匾额三块:一为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的“于帝其训”,一为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的“天下之母”,一为书写年代不能辩明的“永保子孙”。

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5篇(四)

文昌阁不仅是著名古建筑,也是扬州城市的重要地标。本项目线路起于常德市斗姆湖,连接常张高速公路,经许家桥,桃花源,郑家驿,杨溪桥,于太平铺进入怀化市沅陵县再经沅陵县官庄,楠木铺、马底驿,凉水井,麻溪铺过舒溪口后进入湘西自治州,于泸溪县武溪镇跨沅水,然后经洗溪、潭溪、河溪进入吉首市,在吉首市城区乾州跨越209国道及枝柳铁路,到达本项目终点林木冲。

此联为台湾省义溪口张氏宗祠联。篇一:喀喇沁旗王爷府导游词。篇二:赤峰概况导游词。一、 赤峰概况导游词。民国20xx年(1936年)淮南铁路(田家庵—裕溪口)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淮南煤炭运抵长江流域的运程,而且还是沟通江淮之间陆路运输的最便捷形式。

中午的时候可以在溪口镇解决,在溪口景点吃饭要特别小心。溪口回宁波末班车是5:30,回到宁波市区后,如果您的时间还充裕建议可以去老外滩逛逛。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理解后,让学生写导游词,介绍德国奇丽的景色,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背诵的文字,所以不要求学生写得多优美,只要能复述文本即可。

文昌阁也称奎星阁,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山崖壁立,飞阁流丹,曾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武岭门 — 玉泰盐铺 — 蒋氏宗祠 — 溪口博物馆 — 丰镐房 —小洋房 — 文昌阁 — 武岭中学。出了文昌阁不远就到了蒋氏宗祠,这里是溪口蒋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5篇(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贵阳九门四阁中的文昌阁,大家一定不枉此行,因为文昌阁现有碑文上记载,这里是贵阳风水最好的地方,文昌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四(1596)年,是九门四阁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迹。

文昌阁修建的目的是培养文风和扶掖地方教化,阁分为三层,上层祀奎星,奎星是白虎七星的第一宿,古人观天相,形式非常像鞋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行远”,就需要“文”,所以文章之事就归奎星管。第二层祭祀文昌帝君,“文昌”为天上星座,主宰功名禄位的神也叫“文昌”,历来为读书人所尊崇。第一层祭祀武安王(关羽),据碑文记载:“而武安王则所谓绝伦超群,读《春秋》明大节义以成仁者也。”用第一层来祭武安王,寓读书人首先要立“节”明“义”,方能成“仁”。阁是文昌宫寺院的主体建筑,坐东向西,后倚城墙,东门在贵阳各城门中地势最高,阁又高踞东门之上,有高屋建瓴之势,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是隐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贵阳文昌阁为达灵性,在设计上处处体现“天人合一”。建筑上都采用“三”和“九”的倍数,九是极大极多之意。梁有81根,柱有54根,这在全国极为罕见,另外,文昌阁第一层为四角,二,三层均为九角不等边,设计上先是将圆四等分,东南北三面再二等分,西面三等分,使每一个角都成为30°和45°的特殊角度。这是目前国内古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阁楼三层由下向上逐层收紧,为了争取各层均由较大使用空间,顶层的金柱用楼过梁承托,不再下穿,部分二层檐柱又与底层金柱对齐,底层檐柱再向外放出,形成上小下大的稳定结构,这种处理方法使二层和底层各少了一圈柱网,当受到震灾时还有对水平方向的能量取到张冲的作用,这种处理方式在国内阁楼中是少见的。另外,文昌阁各翼的角梁用挑枋挑出,挑枋穿过檐柱,以檐柱为支点,将内部金柱挑起,形成杠杆式结构,这种结构在国内阁楼中也是少见的。民国20xx年(1939年)日机空袭贵阳,文昌阁附近多处中弹,使东北角阁基下沉,檐柱下坐,内槽墙沉落,以至楼过梁及楼面随之下沉,但二层金柱因有挑枋未下坐,仅与楼板过梁分离,出现约3厘米的缝隙。说明杠杆结构起了作用。结构巧妙,匠心独运,难怪民间有贵阳文昌阁是“鲁班亲手掌的墨”的传说。

文昌阁经历多次维修,康熙八年(1669年),三十一年(1692年),嘉庆四年(1799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都维修过。民国年间失修,沦为驻兵和监禁进步人士的地方,机关有时也占用。解放后,在这里办过“文昌阁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阁中壁画,神像全被捣毁,因无人管理,成为市民的大杂院。1976年秋阁楼宝顶被雷击落,随宝顶一起被击落的东西有:历书、茶叶、五谷及钱币等。历书现被省博物馆收藏,宝顶陈列在阁内二楼。1983年贵阳市政府维修,1988年全面对外开放,1997年被开辟为贵阳市钱币博物馆,20xx年贵阳市政府再次维修,现阁内一层有“中国名楼名阁图片展”。1981年经市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经贵州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历经战乱的浩劫和岁月的洗礼,文昌阁仍然屹立于贵阳的东门,成为贵阳九门四阁中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迹,我们参观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是品鉴历史遗留下来的艺术品。希望大家下次再来的时候带上孩子,来祭拜文昌帝君。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单独问我,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的支持和理解,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_贵州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055 字

+ 加入清单

5篇有关贵州文昌阁导游词范文

文昌阁,位于贵阳城区东隅,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20xx年),占地1200平方米,以设计巧妙、结构独特而著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许多地方都有修建,但各地文昌阁内所祀神祇数目不一。一般来说,文昌阁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形楼阁,建筑风格奇特:文昌阁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文昌阁共有81根梁、54根柱,都是9的倍数;二、三层的椤木,各为9根。“九”在易经里意味着至高无上,代表崇高的地位。文昌阁坐落在贵阳城老东门的月城上,地势较高,登阁远眺,山川城郭尽收眼底,视野辽阔,是欣赏贵阳风景的好去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有关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一)

贵阳东门的文昌阁,是我国千百年来实行科举制度的产物,它建于十六世纪末(公元1596年、明万历20xx年),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文昌阁造型独特,其结构为三层三檐九角不等角攒尖顶。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顶角的划分是将四周等分后,再将正面(西面)一条弧三等分,其余三条二等分。据考证,这种造型的阁楼为目前国内仅存。近日,文昌阁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为什么要修建文昌阁并供奉文昌为神?文昌是什么样的神?它与科举文化有什么关系?

文昌神的由来

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不免产生宿命论和迷信思想,认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都由神在操纵。我国是多神教的国家,读书人供奉的神就是文昌。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天文学家就发现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以之作为夜间辨别方向的标志。七颗星中有四颗(第一至第四颗)排列成长方形,古人称之为斗魁,第五至第七颗排列成一条线,称之为斗柄(半杓),总称北斗七星或文曲星。

汉代,实行开科取士,设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等,选拔有学问的人,授予官职。有的人被选中,有的人没选中,于是,就有人把读书人的命运与北斗星联系起来,说什么七颗星中的第一颗叫“奎”,“奎主文章”(《孝经·授神契》)。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天官书》说:“斗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官(即七颗星中除一颗奎星外,其余六颗合称文昌宫)。六颗星分别主宰人间的功名禄位,并各有名称:“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唐宋时,读书人为了追求功名,大都供奉组成文昌宫的六颗星。元代仁宗延佑3年(公元1320xx年),诏封文昌宫六颗星为文昌帝君,于是开始有人立庙祀之,并把它塑成帝王之像。

贵州地处西南,元代尚未正式建省,亦未在贵州举行乡试(举人考试),故贵州境内立庙供祀文昌帝君者极少,仅有乌撒卫(辖今威宁、赫章县地)有文昌庙一座,建于公元1324-1320xx年间,是省内最早的一座文昌庙。

明代永乐20xx年(1420xx年),贵州正式建省后,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考生增多,信奉文昌者众,于是,贵州各地相继出现供奉文昌的神庙,有称文昌祠、文昌宫、文昌阁的。

贵阳最早出现的文昌祠。在贵州宣慰司文庙左,建于明洪武初。

明嘉靖20xx年(1535年),朝廷批准贵州在本省举行乡试后(在此之前,贵州生员须到湖广、云南参加乡试),贵州省内相继出现不少文昌庙。到了万历20xx年(1596年)贵阳新修一座文昌阁,屹立于东门月城上,阁为三层,规模最大,为全省之冠,并以其结构奇特著名全国(以上见明万历贵州巡抚郭子章著《黔记》及万历《贵州通志》)。

我国阁楼的传统模式,一般都是四角、六角、八角。而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除阁的顶层表现为九角外,还有各层梁柱中处处表现九或九的倍数,如梁为81根,柱为54根,楼楞木二、三层各9根。

这是因为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清人汪中《释三九》云:“凡一二之不能尽者,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如九重天、九霄云外、一言九鼎等,皆是以九形容极多、极高。文昌阁所以建为九角,楞木均为九的倍数,显然含有极高、极多之义,除显示文昌神地位最高外,也含有祝愿贵州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名列最高、人数最多之义。

魁(奎)星神的来历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各省举人进京考试,途中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往往连进士也考不上,争取考上前三名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有人编造说:考生试卷经主考官评出前三名,送请皇帝作最后圈点,才能定出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有的皇帝不懂文章,甚至不看内容,随意圈点,这当中就有神在操纵皇帝的御笔,这个神就是主宰文章的奎星。于是,考生们不仅供奉文昌,还要供奉奎星。

但奎星塑成什么形象来供奉,却是问题。奎字的解释,据《广雅·释言》载:“奎,胯也。”引申为两足张开之义。但不可能将两足张开塑为神像。明清之际出了一位著名学者顾炎武,他在晚年所著《日知录·魁》中,提出解决的办法说:“(神像)不能像奎,可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道教中人根据他的这一说法,遂将魁星塑为一个鬼的形状,魁字的大弯钩,作为魁的左足向后翘起踢着一斗,鬼用左手捧卷,右手执笔作点定试卷的姿态。于是魁星塑像设计成功,各地文昌阁中都按此式样,加塑了魁星神像。贵阳文昌阁的魁星神像是康熙31年(1692年)贵州巡抚卫既齐主持重修文昌阁时增塑的。

人才蔚起

清代建立政权之后,遵循“古开创之世,类以文教为治”的经验,大力提倡尊奉文昌,因而对省城的文昌阁积极加以维修。仅康熙年间就大修两次;一次是康熙8年贵州巡抚佟凤彩主持;一次是康熙31年贵州巡抚卫既齐主持。现文昌阁仍保存有两次《重修文昌阁碑记》。

也许是种巧合,就在上述官方大修文昌阁之后不久,康熙33年贵阳人周起渭(渔璜)考起了进士,其人才华出众,名噪一起,曾典试浙江,擢侍读学士(给皇帝讲学),充日讲起居注官。康熙42年又有贵阳曹维城考取武进士第一,成为贵州第一个武状元。这就大大鼓舞了贵州文武生员的学习情绪,出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追求科举功名的热潮。其间曾出现一些传为佳话的科名盛事:如嘉庆时广顺州金殿行有四子鼎寿、鼎梅、鼎铭、鼎年皆中举,被誉为一门四举人。麻江县周泰等举人,其祖父之翰举人,父周诚举人,一门三代举人。同治8年贵阳人陈灿、陈田兄弟同榜举人,后来又都考取进士。

考文状元最不容易,但到了光绪20xx年贵阳人赵以炯终于考取了一甲进士第一名,成为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若从明嘉靖20xx年贵州开科乡试算起,那就是经过351年,贵州才算出了一个文状元。当时贵州籍的省内外学者、生员闻之,无不引为荣幸。在京的贵阳人曾任礼部尚书的李端棻贺以联云:“沐熙朝未有殊恩,听鸿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启吾黔久钟间气,忆神仙流传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扬胜江南。”

在赵以炯考取文状元之后仅隔20xx年,即光绪20xx年,贵州麻哈(今麻江)县人夏同和又考取了文状元,这对贵州考生是一次极大的鼓舞。但就在这时,清朝统治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戊戌变法高潮。光绪30年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贵州两状元

清代贵州一共出了两个状元,据清朱彭寿著《旧典备征》载:清朝自顺治3年开科起,至光绪甲辰停止科举止,这258年间,共举行殿试112科(次),录取状元人数114名(其中贵州2名),按112科计应为112名,多两名是因顺治壬辰、乙未两科满汉分榜,各取状元一名,故多2名。

明清两朝贵州产生了多少举人进士?据民国《贵州通志·选举志》载:

贵州自明代开科乡试以来至清末,共有文举人约6千名(包括明代举人1145名),清代举人4800余名);共有文进士714名(包括明代进士105名,清代进士609人)。故有6000举人,700进士的总称。

另有武进士134名(包括明代武进士32名,清代武进士102名)。

这些举人、进士,除一部分担任文武官吏外,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担任府学教授、州学学正、县学教谕及各级训导、书院院长、山长,或私人开讲授徒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对贵州文化、教育的奠基、开拓、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文昌神庙的兴衰

贵州举人、进士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科举制度产物的文昌阁神庙也随之兴旺起来,认为人才蔚起与文昌庇佑有关。如雍正时任贵州巡抚的张广泗重修贵阳文昌阁后,题一联云:“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

明代贵阳城区只有文昌阁两座,乡间无文昌阁。清代贵阳城区发展为9座,各乡发展为25座,城乡共计34座。数量之多,居各种神庙之冠。与民间较为流行的关帝庙和观音寺相比较,明清两代贵阳城乡共有关帝庙24座、观音寺19座,远不如文昌阁之盛(《贵阳市志·宗教志》)。

1920xx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朝统治结束,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度随之告终,文昌神也渐失去信众。民国成立,各种神庙渐被打倒。贵阳境内的文昌神庙有的改办学校,有的改作公房,有的变为民宅,陆续消失,贵州各县情况也大致相同。贵阳惟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民国时期常被军队驻扎,并一度改作监狱。解放初期曾设文昌小学于内,因此,神像等虽被拆除,房屋旧貌基本保存下来。

5篇有关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二)

贵阳文昌阁,地处老东门附近,是一座以文昌阁楼为主体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古朴浑厚,典雅端庄。主体建筑文昌阁楼,造型别致,结构奇特,国内仅见。颇具艺术和科研价值,深受建筑专家的注目,受到中外游客的称赞。是贵州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楼,坐东向西,楼体高20余米,通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的九角攒尖顶。两侧配有重檐悬山顶的厢房,阁楼对面有月台、水池、倒座、花台,组成封闭式的四合院,布局缜密,颇壮观瞻。阁楼底层为正方形四角,二三层为九边九角,东、南、北三面等边,各方均为二,唯正面(西面)等分为三,组成不等边九角形。除底层外,二、三层均出飞檐,梁架结构独特,第三层的全柱和第二层的重檐金柱,均不穿过各层楼板,第二层九根檐柱,仅有四根是一层的重檐全柱,平面布局为一平方形,其余五根檐柱分别立于底层的顺梁上。顶部雷公柱空悬,由九根角梁共撑,以第三层的金柱和檐柱为支点,承托宝顶。整个用料为榫卯,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如此枋梁承桃,逐渐收缩的回旋处理,既分散承重支点,增强阁楼的稳固性,具有防震效果,又扩大了各层的空间和使用面积。

另外,阁楼柱架用材数都是“九”或是“九”的倍数。尾顶九角,楼楞木二、三层各用九根。梁八十一根,柱五十四根,均是九的倍数。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匠心巧运。因为在封建社会,“九”表示最高权力,最高等级的象征。看来,这幢建筑还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文昌阁属于祭祀性建筑。整座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贵州巡抚卫既齐在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园1692年)《重修文昌阁碑记》中写道:“会城东郊外,有峰突起,是为木笔文星。支衍蟠曲而入城中,为院司场屋之祖。术家嫌其未尽茸拔,思有以助之,乃于子城之上建阁三层。中祀文昌、上以祀奎、下祀武安王,而总名之曰文昌阁′。”记述了文昌阁建筑的始因。

贵阳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公元1620xx年),经多次维修和重建。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总督卞三元、甘文焜、巡抚佟凤彩重建;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巡抚卫既齐等重修;雍正中经略张广泗、乾隆六年辛未(公元1741年)布政使陈德荣皆重建;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郡人修复;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巡抚贺长龄捐廉倡修。现在文昌阁建筑群的布局是在嘉庆年间形成的。1982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对文昌阁进行了维修,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并拨补助款10万元。

修葺一新的文昌阁,高踞东门月城上,飞檐翘角,雄奇华丽,古朴幽雅。在正面二楼外檐下,悬挂楷书匾额“文昌阁”三字。在正面柱子及楼内,恢复旧时楹联三幅。一为清雍正五年任按察使,七年任巡抚的张广泗撰联:“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一为清嘉庆时张大学撰联:“众山环绕供诗料;层楼高标入画图”。一为清人张先杰撰联:“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在阁楼的二楼上存放文昌阁楼宝顶,铜质,葫芦形,高一点五米。重四十公斤,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制造。1976年被雷击落。游人看后,无不赞叹我国古人的铸造技艺。现阁楼的宝顶,是重新仿制的。

文昌阁历来为文人荟萃之地,留下诗词和碑刻至今。文昌阁现遗存石刻古碑九块,其中八块是在阁楼内南北厢房的两头立放,有一块镶在院墙上。最早的是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文昌阁碑记》,最晚的是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贵阳东城文昌阁记》。碑刻主要记载着文昌阁的历史沿革及各次维修情况。还有遗存匾额三块:一为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的“于帝其训”,一为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的“天下之母”,一为书写年代不能辩明的“永保子孙”。

5篇有关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贵阳九门四阁中的文昌阁,大家一定不枉此行,因为文昌阁现有碑文上记载,这里是贵阳风水最好的地方,文昌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四(1596)年,是九门四阁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迹。

文昌阁修建的目的是培养文风和扶掖地方教化,阁分为三层,上层祀奎星,奎星是白虎七星的第一宿,古人观天相,形式非常像鞋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行远”,就需要“文”,所以文章之事就归奎星管。第二层祭祀文昌帝君,“文昌”为天上星座,主宰功名禄位的神也叫“文昌”,历来为读书人所尊崇。第一层祭祀武安王(关羽),据碑文记载:“而武安王则所谓绝伦超群,读《春秋》明大节义以成仁者也。”用第一层来祭武安王,寓读书人首先要立“节”明“义”,方能成“仁”。阁是文昌宫寺院的主体建筑,坐东向西,后倚城墙,东门在贵阳各城门中地势最高,阁又高踞东门之上,有高屋建瓴之势,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是隐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贵阳文昌阁为达灵性,在设计上处处体现“天人合一”。建筑上都采用“三”和“九”的倍数,九是极大极多之意。梁有81根,柱有54根,这在全国极为罕见,另外,文昌阁第一层为四角,二,三层均为九角不等边,设计上先是将圆四等分,东南北三面再二等分,西面三等分,使每一个角都成为30°和45°的特殊角度。这是目前国内古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阁楼三层由下向上逐层收紧,为了争取各层均由较大使用空间,顶层的金柱用楼过梁承托,不再下穿,部分二层檐柱又与底层金柱对齐,底层檐柱再向外放出,形成上小下大的稳定结构,这种处理方法使二层和底层各少了一圈柱网,当受到震灾时还有对水平方向的能量取到张冲的作用,这种处理方式在国内阁楼中是少见的。另外,文昌阁各翼的角梁用挑枋挑出,挑枋穿过檐柱,以檐柱为支点,将内部金柱挑起,形成杠杆式结构,这种结构在国内阁楼中也是少见的。民国20xx年(1939年)日机空袭贵阳,文昌阁附近多处中弹,使东北角阁基下沉,檐柱下坐,内槽墙沉落,以至楼过梁及楼面随之下沉,但二层金柱因有挑枋未下坐,仅与楼板过梁分离,出现约3厘米的缝隙。说明杠杆结构起了作用。结构巧妙,匠心独运,难怪民间有贵阳文昌阁是“鲁班亲手掌的墨”的传说。

文昌阁经历多次维修,康熙八年(1669年),三十一年(1692年),嘉庆四年(1799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都维修过。民国年间失修,沦为驻兵和监禁进步人士的地方,机关有时也占用。解放后,在这里办过“文昌阁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阁中壁画,神像全被捣毁,因无人管理,成为市民的大杂院。1976年秋阁楼宝顶被雷击落,随宝顶一起被击落的东西有:历书、茶叶、五谷及钱币等。历书现被省博物馆收藏,宝顶陈列在阁内二楼。1983年贵阳市政府维修,1988年全面对外开放,1997年被开辟为贵阳市钱币博物馆,20xx年贵阳市政府再次维修,现阁内一层有“中国名楼名阁图片展”。1981年经市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经贵州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历经战乱的浩劫和岁月的洗礼,文昌阁仍然屹立于贵阳的东门,成为贵阳九门四阁中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迹,我们参观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是品鉴历史遗留下来的艺术品。希望大家下次再来的时候带上孩子,来祭拜文昌帝君。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单独问我,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的支持和理解,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再见!

5篇有关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四)

文昌阁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故将此景称为“奎阁凌霄”。原建筑造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 1920xx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介石名之为“乐亭”,作《乐亭记》以描述其胜。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1920xx年蒋宋联姻后,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军委会“严加管束”,次年1月13日,被送到溪口幽禁。张学良到达溪口,最先的落脚点就是文昌阁,几天以后才被押送上雪窦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以后直至蒋介石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在原址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现在我们去参观小洋房。这所三间二层小平房就是蒋经国先生住过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 “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居住于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赣州任国民党行署专员,蒋介石曾为其子请了两位老师,严教不懈,以解除其马列主义武装,同时为其妻蒋方良女士教国文。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携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

5篇有关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五)

贵阳古城有"九门四阁",这文昌阁就是老东门上的一阁。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城垣一段段被高楼大厦吞没,惟有这一段城墙,保留着古老的记忆。文昌阁不但是贵阳的,而且是中国的,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顾名思义,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昌君,也就是天上的魁星。像这样的宫观阁楼,在贵阳,在贵州,在其他各地都很平常,但贵阳文昌阁却是"平中见奇",在建筑结构上独具匠心,颇有"点石成金"的奇妙之处。

文昌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虽然几经磨难,几次重修,但基本框架始终未改,不失它的原貌。据史书记载,在清代嘉庆年间,贵阳发生了一次较强烈的地震,不少房屋被毁,就连构筑坚固的城墙也在地震中崩塌。文昌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仅仅是"阁顶挫斜",晃动了几下,依然安稳地立在城垣上。人们开始注意文昌阁,探寻它"大难不毁"的奥秘。

文昌阁从外观看以乎看不出什么新奇之处,无非是一座三层三檐的阁楼。再仔细一看,它的底层呈正方形,而第二层和第三层却变成了9个角。把圆周分为9等份倒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可是,这9个角的度数是不等同的,前面3个角的角度仅为30度,其余6个角均为45度。这9角是怎样划分的呢?原来,它是将圆周先作4等分,然后将正面的这一段弧平分3段,又将其余3段弧一分为二,这样便成了不等边九角形。古建筑学专家告诉我们,这种不等边九角攒尖顶阁楼,在国内堪称一绝,不知是鲁班的哪位高足得了莫传才修建成的。

文昌阁高耸在古城墙上,背后是一带远山,栖雷岭巍峨、苍翠。正是:"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文昌阁侧的古城墙下,最近新辟了一片绿地,为贵阳城增添了几分春色,是人们休息、乘凉的好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介绍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一家四口和一位伯伯(爸爸单位上的一个司机)一起去贵阳花溪区的一个公园——天河潭。

我们进来时,就有一股芳香的气味从从前方的话丛里票到我鼻子里,我顿时变得有精神起来。我就认为这不是一般的公园,而是一个人间天境般的公园。我游玩美丽如画的黔灵山公园,穿过一些公园的洞,却从没见过天河潭这样的风景和洞。

我们首先走到天河潭的必经之路——百步桥。百步桥之所以被叫做百步桥,是因为它是由一百多块石头修成的,走起来给人危险的感觉。

到了天河潭,我才知道它以它为什么叫天河潭,以为水上有一层白的东西,像在天上的感觉,而且那层白东西下是水,像一个潭一样,所以叫天河潭。天河潭的水中有几个洞,我们进了其中一个,里面景色很美。有金箍棒,有石钟乳和石笋,有蝙蝠,有一个小孩的石像,有龙……

我们出了洞,到一个旱洞,里面很热,里面有菩萨,有水滴石头形成的人物等东西,我们出了旱洞。

到一个玩溜索的地方,从这座山到那座中拉一条钢索,我们用安全带绑在钢索上划过去。划过去只要10秒,走路要走30分钟,所以就来玩溜索。我溜过去前很紧张,很害怕,溜过去后时很兴奋。

我有了天河潭后很高兴,我真想再游一次啊!以后你们要去天河潭玩就叫上我,我来当你们的小导游!

展开阅读全文

介绍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068 字

+ 加入清单

一路辛劳了。我们已经来到中国最大的侗寨――肇兴。

肇兴,俗名“六洞”、“略懂”、“宰肇”,现是肇兴乡政府所在地,寨内分设三个行政村,共有920多户,4000余人,是黎平县最大的侗族聚居村寨,也是全国最大的侗族天然寨。“肇”在侗语中是开端、最先的意思。那么肇兴也就是这一方最先开始生存的寨子。据传,村民之先祖陆浓暖,从江西迁徙,历尽含辛茹苦,最后假寓肇兴。当时这里竹林丛生,荆棘遍野。他于是在一个名叫“象细”的处所挖了一口井,开荒造田,居于井旁。后来陆浓暖的后裔逐步发展兴旺,村落相应扩展,分迁纪堂、登杠、洛香等寨去寓居,肇兴为“六洞之根” 什么叫寨门呢?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寨子的大门、门户。侗寨人往往在通往寨子的路上建。我们现在站在肇兴寨门外。一座别致的门楼,称为寨门,当你走到寨门时就知道已经到了属于寨子的范畴。寨门的造型非常讲究,若建在比拟平坦的途径上,则大多是一个大门,两个平房;如若碰到较陡的地势,则依地势而建。因此,寨门是多姿多彩的。寨门为杉木建造,凿孔穿榫而成,不必一钉一铆。奢华一些的寨门,在石柱、石础、梁柱上雕绘各种图案、花卉、鱼虫、波澜等。四周配以多少何图案的花纹,精致雅观。寨门实际是侗寨的迎宾门,每逢节日到来,主人们就到寨门去“拦路唱歌”,表现欢送;客人要回去了,主人备办礼物,送到寨门外,唱歌分别离别。咱们当初看到的是侗族拦路,这是一种当地民族的风气习惯。侗族地域两寨之间,有集体结交、群体作客(侗语叫做“月贺”)跟青年男女互去对方寨上唱歌、唱侗戏、探访、联谊(侗家叫做“外顶”)的风俗。如两寨之间有这些运动的话,主寨的男女青年就会借此机遇,在进入本寨的寨门前设置板凳、竹竿、树枝、绳子等阻碍物,把路拦起来。主寨的姑娘拦住客寨的后生,或是主寨的后生拦住客方的姑娘,唱起拦路歌。歌中列举种.种拦路的“理由”,接着,客方的姑娘或后生们唱起“开路歌”,逐个“驳倒”对方拦路的借口,这样一唱一答,一来一往,主方就把拦路障碍物一件件地拆除去,直到把拦在路上的障碍物完整拆除清洁,客刚才得进寨。两个寨子的人,通过拦路对歌活动,有的由生疏到相识,有的由个别相识到加深彼此间的懂得。尔后,他们之间,便可进一步来往了。有一个有名诗人说过,侗家拦路不让进,看似无情却有情,情在歌声中,情在酒碗里,情在路中的草结上。各位朋友,我们今天也享受了作为贵宾而被拦路唱歌的礼遇,盼望能常来常往,成为肇兴人的老友人。大家请看肇兴寨全景:中间凹,附近山高坡陡,呈长方形,块块聚落,似船状形,方才我说过,肇兴的先祖开出泉水,流淌成河,又奇观般构成这条巨船,顺水而下,一路顺风,肇兴能不是好地方吗?这里土地肥饶,气象平和,年均匀温度在17℃左右。有一条溪流从寨中穿过,便于出产和生涯。因此,人们纷纭从五湖四海迁来,和气相处,都为陆姓。为了差别,又在房族中定出“内姓”。一个内姓的人聚居一寨,寨又称为“团”。肇兴先后发展成五个团,按当时民间奉行的“五常”命名,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和信团。每个团、也就是每个房族都各自修筑自己的鼓楼,于是才呈现一寨有5座鼓楼的这一异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肇兴鼓楼群。下面,我们接着去看鼓楼。它高28.9米,有13层。大家随我来看,鼓楼为木质构造,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枋竖瓜于其上,向四处舒展,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硬朗坚固,扣合无隙。

{ ? 鼓楼外形不一,有的呈四周流水,有的呈六面或八面流水,楼的档次都为奇数,有三五层甚至十五层不等,高二、三丈到四、五丈。底层地面普通宽约二、三平住持,有的围以栏杆,有的空敞,旁边置“火塘”,周围围以长凳,供人休息。楼檐笼罩小青瓦,有的檐角附以龙凤,花鸟泥塑。楼顶多呈伞形,上竖桅杆或垒叠陶瓷“金瓜”、“葫芦”。顶盖下层,有的围以木格或累积角形木花,“若蜂窝一样千孔万眼”,“象燕窝一样垒泥点点”。 请大家往外看,横枋、四壁和门上彩绘龙凤麒麟,鸟兽花卉,山水人物,造型美观,栩栩如生。从鼓楼外貌我们能够看出,宏伟绚丽,既有宝塔之雄姿,又有楼阁之精美,巍峨肃穆,蔚为壮观。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造艺术,是侗族国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侗族一个主要标志,今后大家只有见到鼓楼,就晓得这里确定是侗寨。有先生问,侗寨里这种精巧造型奇特适用美观的鼓楼是什么人建造的呢?我要告知大家,建造者都是侗族本人的能工巧匠,全部修建都是在他们脑筋中刻画而成,素来不用图纸,几百根梁、枋、柱头的尺寸,也凭他们心中默算。固然不图纸,但层层叠楼梁枋柱头的连接,却完全吻合,从不产生错误。从这里可以看出,侗寨鼓楼的建造者,真是鬼斧神工、技能不凡。这种能工细匠,各地侗寨都有,但最负盛名的仍是多在肇兴、纪堂这一带。还有先生问,建鼓楼谁出钱呢?侗寨中的鼓楼,是吉利的象征,旺盛的标记,世人心齐的表示,因而,在寨上建筑鼓楼就成了全寨人们的独特声誉和志愿,全寨把它当作一件喜庆大事对待,家家为此集资、出力,有的侗寨建成鼓楼后,还把集资者的姓名、募捐银钱的数量,逐一刻在石碑上,破于鼓楼旁,以昭后代。

展开阅读全文

介绍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天星桥的景物,可以分为石景、水景、树景、洞景,实际上无法分开,因为它们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形体的融合,更重要的是灵性的融合。天星桥是一个最具灵性的地方,山有灵性,水有灵性,树有灵性,就连石头也有灵性。

就说根与石,尤其是它们的结合吧,这在天星桥是最值得玩味的景物之一。根与石,本是互不相容的。根的生长,总是要避开石头,而石头呢,又总是板着无情的脸孔,或挥着冰冷的拳头,警告根:请勿靠近我!请勿依附我!可在这里却有一种想象不到的奇迹:有生命的根和本无生命的石头,竟是那样热烈地拥抱在一起了根从悬崖顶上垂下来,不知道的人简直看不出那是根,而是一条条悬吊着的钢丝绳。当知道的人告诉你,那是榕树的根。这时你又会惋惜地说,那岂不是已干枯了吗?可是,你看看那根的顶端伸出来的嫩黄色的须,你吃惊了:它还有生命力哩!它还在生长哩!你又别以为这些急切向下延伸的根须在期待的是松软的泥土。不,在下面做着怀抱迎接它们的竟是石头,是和上面的悬崖一个样的石头。有的一条根和下面的石岩结合了,它就在石岩的怀抱中长成了支柱,顶着石的天,立于石的地。根的生命就这样在石与石之间顽强地生长着……

悬崖脚下,有一股泉水从岩洞里流出来,叫做龙井,水质纯净,清凉沁人。龙井前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长一棵大榕树,盘在石头上的根,像千手佛似的把大石紧紧抱住。最不可思议的是有一条根,大得几乎可合抱,伸出四五米远;插入另一端的石缝内,又拖住了另一块巨石,在湍急的泉水上空架起一坐“根桥”,人盯以在“桥”上行走或停留。

根,连岩补石的无所不在而又无所不能的有生命的胶合剂。这里还有许多根的化石,包含在岩石的缝隙中,质地非常坚硬。根对于石的爱情,真是到了天长地久的地步。

这是讲根的一面,而石的一面呢,天星桥的石头,也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唯其如此,天星桥的石头才能把那么多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树根接纳进自己的怀抱,甚至出现“悬岩未得半粒土,绝壁焉藏万丈根”的岩壁上长树的奇异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介绍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85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要去的旅游目的地荔波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20--年与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同时被列入世界《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景区位于贵州省南部的荔波县境内,地处桂林—贵阳—昆明三角旅游区内。整个景区以喀斯特地貌和樟江水系的水景、浩瀚苍茫的森林为主体,集瀑布、激流、暗河、湖泊、峡谷、溶洞、森林为一体,融奇、幽、险、峻、雄、秀为一炉,包括小七孔景区、大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及樟江田园风光带等构成。此外,除了秀丽的自然风景之外,这里还有着古朴浓郁、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融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风情为一体。

今天我们主要要带大家前往的是著名的小七孔景区以及樟江风光最为秀丽的水春河景区。让我们开始我们愉快的旅行吧!

小七孔景区融山、水、林、洞、湖为一体,以精巧、秀美、古朴、幽静著称。我们现在到达的就是小七孔景区的首站响水河。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条河就是响水河,为什么它被称为“响水河”呢,大家可以停下脚步静静地听一下......大家是否听到了响水河水声隆隆?这是因为小七孔景区内的喀斯特暗河明流,河床为层层岩石叠积,沿着山脚的公路朔流而上,响水河出现层层叠叠的落差,这段河床全长1.6千米,落差就达110米,而跌水瀑布就多达68级,所以你们就能在数里之外听到响水河的声音,这也就是“响水河”名称的由来。。。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坐横跨在响水河上由条石砌成的七孔拱桥,就是我们著名的小七孔桥,又称响水河桥。这座桥高5.5米,长40米,宽2.5米,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这座桥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可是荔波通往广西南丹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桥畔原有一块“万古兴桥”碑,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的诗句,可见这座七孔拱桥在当时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大家现在从古桥俯瞰水面,大家看见的水面清澈见底,犹如照镜,大家可知小七孔桥下的这碧水就是奇特的“涵碧潭”,又称“七孔塘”。之所以说它奇特,是因为涵碧潭是响水河和樟江河交汇前一坝堵水而成,樟江水清,响水河更洁,大雨过后,樟江水变浑浊,可是响水河依然清澈如常,在两河汇合处依旧泾渭分明,这可是喀斯特森林的特殊水文效应所形成的奇观,这也是其最为奇特的地方。大家看到的小七孔桥恰横跨在这涵碧潭上,如玉带缠身。清澈如镜的潭水把群山、古树、桥景、绿荫一并印入水中,倒影粼粼,波光烁烁,山水潭景,分外迷人,这也是令游客留恋忘返的绝佳景致,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现在我们到达的是龟背山原始森林,龟背山脚下就是响水河伏流出口所在。龟背山原始森林是典型的喀斯特森林奇观的缩景。森林密藏,古树参天,林中有许多珍惜树种和奇花异草。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喀斯特奇特的森林奇观,喀斯特水上森林。大家看到在这岩缝中盘结的树根,不少树根因为激流的冲刷,裸露水面,奇形怪状,而这种林水交融,互为依存的奇景也是这里之所以能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原因之一。这里的喀斯特洼地森林,溪水潺潺,终年不涸。居住在附近的瑶族人,从这里引清泉经4千米的路程,到瑶山乡供人畜饮用,所以这里的水源又被人们称做“瑶池”。

我们现在要到的地方是鸳鸯湖,之所以叫“鸳鸯湖”是因为这里有两个水面相连的喀斯特盲谷湖,其中一颗布依语称叫“王盘”,一颗叫“王玛”,因为两湖并联相依,如同鸳鸯双栖,所以现在就称其为鸳鸯湖。湖面积约20公顷,水深处达30米,大家可以到鸳鸯湖乘船游览,去体验树影波光交织,山风、水声、林啸、鸟鸣相融的神奇景致。

现在,我们要去的是樟江风景最为秀丽的一段——水春河,樟江是珠江上游源头河流之一,从荔波县城的时来大坝顶端入口,上朔水春河谷唯一的布依古寨长达6前面的河段,就是水春河。水春河段首至段尾,落差约100余米,河两岸绝壁夹峙,怪石突兀。大家往崖壁上看,是否看见崖壁上天然形成的奔马和前方的绿毛龟?这象是凝固的浮雕,是喀斯特神奇

景致。我们乘船游览水春河而下,将看到两个少数民族村寨,一个是水扒水族村,一个是水春布依村。水族村寨民风古朴,他们的居所依山傍水,而他们的酒文化、鱼文化、木雕石刻更是别有风采,大家到时可以亲自去体验一下。布依村寨是水春河10里峡谷里唯一的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500多村民,房屋是杆栏式建筑,那里自然条件很好,就象一个自己自足的“小桃花源”。另外,大家还可以在水春河漂流,水春河的漂流被称为“黔桂第一漂”,大家去体验一下水春河漂流带来的惊险和刺激吧!......

这次的旅行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再来这美丽迷人的喀斯特旅游胜地!

展开阅读全文

介绍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_贵州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925 字

+ 加入清单

5篇介绍贵州文昌阁导游词范文

文昌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许多地方都有修建,但各地文昌阁内所祀神祇数目不一。一般来说,文昌阁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形楼阁,建筑风格奇特:文昌阁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文昌阁共有81根梁、54根柱,都是9的倍数;二、三层的椤木,各为9根。“九”在易经里意味着至高无上,代表崇高的地位。文昌阁坐落在贵阳城老东门的月城上,地势较高,登阁远眺,山川城郭尽收眼底,视野辽阔,是欣赏贵阳风景的好去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一)

文昌阁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故将此景称为“奎阁凌霄”。原建筑造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

1920xx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介石名之为“乐亭”,作《乐亭记》以描述其胜。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1920xx年蒋宋联姻后,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军委会“严加管束”,次年1月13日,被送到溪口幽禁。张学良到达溪口,最先的落脚点就是文昌阁,几天以后才被押送上雪窦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以后直至蒋介石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在原址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现在我们去参观小洋房。这所三间二层小平房就是蒋经国先生住过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 “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居住于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赣州任国民党行署专员,蒋介石曾为其子请了两位老师,严教不懈,以解除其马列主义武装,同时为其妻蒋方良女士教国文。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携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

5篇介绍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二)

贵阳古城有"九门四阁",这文昌阁就是老东门上的一阁。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城垣一段段被高楼大厦吞没,惟有这一段城墙,保留着古老的记忆。文昌阁不但是贵阳的,而且是中国的,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顾名思义,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昌君,也就是天上的魁星。像这样的宫观阁楼,在贵阳,在贵州,在其他各地都很平常,但贵阳文昌阁却是"平中见奇",在建筑结构上独具匠心,颇有"点石成金"的奇妙之处。

文昌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虽然几经磨难,几次重修,但基本框架始终未改,不失它的原貌。据史书记载,在清代嘉庆年间,贵阳发生了一次较强烈的地震,不少房屋被毁,就连构筑坚固的城墙也在地震中崩塌。文昌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仅仅是"阁顶挫斜",晃动了几下,依然安稳地立在城垣上。人们开始注意文昌阁,探寻它"大难不毁"的奥秘。

文昌阁从外观看以乎看不出什么新奇之处,无非是一座三层三檐的阁楼。再仔细一看,它的底层呈正方形,而第二层和第三层却变成了9个角。把圆周分为9等份倒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可是,这9个角的度数是不等同的,前面3个角的角度仅为30度,其余6个角均为45度。这9角是怎样划分的呢?原来,它是将圆周先作4等分,然后将正面的这一段弧平分3段,又将其余3段弧一分为二,这样便成了不等边九角形。古建筑学专家告诉我们,这种不等边九角攒尖顶阁楼,在国内堪称一绝,不知是鲁班的哪位高足得了莫传才修建成的。

文昌阁高耸在古城墙上,背后是一带远山,栖雷岭巍峨、苍翠。正是:"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文昌阁侧的古城墙下,最近新辟了一片绿地,为贵阳城增添了几分春色,是人们休息、乘凉的好地方。

5篇介绍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三)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贵阳市武胜门旁修建了文昌阁,文昌阁选址在东门,高踞在武圣门旁,居高临下,从大十字上东门,地形一路升高,体现办教育的崇高地位,文昌阁成了贵阳城文气最足的响当当的地名。文昌阁的出名,一是出在文人蔚起,二是阁楼建筑的独特性在全国绝无仅有。

文昌阁还以其独特的平面形式和奇妙的结构在全国古建筑界极负盛名:阁高20米,通圆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九角翘檐,九面开窗,除底部为四方形外,二、三层皆为九边形,屋顶为九角,梁为十八根、柱为五十四根,二、三层的楞木各为九根。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九角亭阁,已属罕见,更妙者是九角划分,尤为独特,它是在东、南、北三面90°内各划成三等分,而西面(正面)的90°内划成三等分,形成一个不等边而又有规律的九角形。各檐的翼角挑枋,前挑翘角,后挑井口柱,中间以檐柱顶撑,起到“杠杆”作用。全国古建筑名师考察文昌阁独特的建筑后,冠以一个地位很高的名字叫绝世奇楼。

5篇介绍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贵阳九门四阁中的文昌阁,大家一定不枉此行,因为文昌阁现有碑文上记载,这里是贵阳风水最好的地方,文昌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四(1596)年,是九门四阁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迹。

文昌阁修建的目的是培养文风和扶掖地方教化,阁分为三层,上层祀奎星,奎星是白虎七星的第一宿,古人观天相,形式非常像鞋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行远”,就需要“文”,所以文章之事就归奎星管。第二层祭祀文昌帝君,“文昌”为天上星座,主宰功名禄位的神也叫“文昌”,历来为读书人所尊崇。第一层祭祀武安王(关羽),据碑文记载:“而武安王则所谓绝伦超群,读《春秋》明大节义以成仁者也。”用第一层来祭武安王,寓读书人首先要立“节”明“义”,方能成“仁”。阁是文昌宫寺院的主体建筑,坐东向西,后倚城墙,东门在贵阳各城门中地势最高,阁又高踞东门之上,有高屋建瓴之势,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是隐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贵阳文昌阁为达灵性,在设计上处处体现“天人合一”。建筑上都采用“三”和“九”的倍数,九是极大极多之意。梁有81根,柱有54根,这在全国极为罕见,另外,文昌阁第一层为四角,二,三层均为九角不等边,设计上先是将圆四等分,东南北三面再二等分,西面三等分,使每一个角都成为30°和45°的特殊角度。这是目前国内古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阁楼三层由下向上逐层收紧,为了争取各层均由较大使用空间,顶层的金柱用楼过梁承托,不再下穿,部分二层檐柱又与底层金柱对齐,底层檐柱再向外放出,形成上小下大的稳定结构,这种处理方法使二层和底层各少了一圈柱网,当受到震灾时还有对水平方向的能量取到张冲的作用,这种处理方式在国内阁楼中是少见的。另外,文昌阁各翼的角梁用挑枋挑出,挑枋穿过檐柱,以檐柱为支点,将内部金柱挑起,形成杠杆式结构,这种结构在国内阁楼中也是少见的。民国20xx年(1939年)日机空袭贵阳,文昌阁附近多处中弹,使东北角阁基下沉,檐柱下坐,内槽墙沉落,以至楼过梁及楼面随之下沉,但二层金柱因有挑枋未下坐,仅与楼板过梁分离,出现约3厘米的缝隙。说明杠杆结构起了作用。结构巧妙,匠心独运,难怪民间有贵阳文昌阁是“鲁班亲手掌的墨”的传说。

文昌阁经历多次维修,康熙八年(1669年),三十一年(1692年),嘉庆四年(1799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都维修过。民国年间失修,沦为驻兵和监禁进步人士的地方,机关有时也占用。解放后,在这里办过“文昌阁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阁中壁画,神像全被捣毁,因无人管理,成为市民的大杂院。1976年秋阁楼宝顶被雷击落,随宝顶一起被击落的东西有:历书、茶叶、五谷及钱币等。历书现被省博物馆收藏,宝顶陈列在阁内二楼。1983年贵阳市政府维修,1988年全面对外开放,1997年被开辟为贵阳市钱币博物馆,20xx年贵阳市政府再次维修,现阁内一层有“中国名楼名阁图片展”。1981年经市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经贵州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历经战乱的浩劫和岁月的洗礼,文昌阁仍然屹立于贵阳的东门,成为贵阳九门四阁中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迹,我们参观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是品鉴历史遗留下来的艺术品。希望大家下次再来的时候带上孩子,来祭拜文昌帝君。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单独问我,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的支持和理解,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再见!

5篇介绍贵州文昌阁的导游词范文(五)

贵阳东门的文昌阁,是我国千百年来实行科举制度的产物,它建于十六世纪末(公元1596年、明万历20xx年),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文昌阁造型独特,其结构为三层三檐九角不等角攒尖顶。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顶角的划分是将四周等分后,再将正面(西面)一条弧三等分,其余三条二等分。据考证,这种造型的阁楼为目前国内仅存。近日,文昌阁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为什么要修建文昌阁并供奉文昌为神?文昌是什么样的神?它与科举文化有什么关系?

文昌神的由来

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不免产生宿命论和迷信思想,认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都由神在操纵。我国是多神教的国家,读书人供奉的神就是文昌。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天文学家就发现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以之作为夜间辨别方向的标志。七颗星中有四颗(第一至第四颗)排列成长方形,古人称之为斗魁,第五至第七颗排列成一条线,称之为斗柄(半杓),总称北斗七星或文曲星。

汉代,实行开科取士,设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等,选拔有学问的人,授予官职。有的人被选中,有的人没选中,于是,就有人把读书人的命运与北斗星联系起来,说什么七颗星中的第一颗叫“奎”,“奎主文章”(《孝经·授神契》)。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天官书》说:“斗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官(即七颗星中除一颗奎星外,其余六颗合称文昌宫)。六颗星分别主宰人间的功名禄位,并各有名称:“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唐宋时,读书人为了追求功名,大都供奉组成文昌宫的六颗星。元代仁宗延佑3年(公元1320xx年),诏封文昌宫六颗星为文昌帝君,于是开始有人立庙祀之,并把它塑成帝王之像。

贵州地处西南,元代尚未正式建省,亦未在贵州举行乡试(举人考试),故贵州境内立庙供祀文昌帝君者极少,仅有乌撒卫(辖今威宁、赫章县地)有文昌庙一座,建于公元1324-1320xx年间,是省内最早的一座文昌庙。

明代永乐20xx年(1420xx年),贵州正式建省后,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考生增多,信奉文昌者众,于是,贵州各地相继出现供奉文昌的神庙,有称文昌祠、文昌宫、文昌阁的。

贵阳最早出现的文昌祠。在贵州宣慰司文庙左,建于明洪武初。

明嘉靖20xx年(1535年),朝廷批准贵州在本省举行乡试后(在此之前,贵州生员须到湖广、云南参加乡试),贵州省内相继出现不少文昌庙。到了万历20xx年(1596年)贵阳新修一座文昌阁,屹立于东门月城上,阁为三层,规模最大,为全省之冠,并以其结构奇特著名全国(以上见明万历贵州巡抚郭子章著《黔记》及万历《贵州通志》)。

我国阁楼的传统模式,一般都是四角、六角、八角。而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除阁的顶层表现为九角外,还有各层梁柱中处处表现九或九的倍数,如梁为81根,柱为54根,楼楞木二、三层各9根。

这是因为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清人汪中《释三九》云:“凡一二之不能尽者,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如九重天、九霄云外、一言九鼎等,皆是以九形容极多、极高。文昌阁所以建为九角,楞木均为九的倍数,显然含有极高、极多之义,除显示文昌神地位最高外,也含有祝愿贵州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名列最高、人数最多之义。

魁(奎)星神的来历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各省举人进京考试,途中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往往连进士也考不上,争取考上前三名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有人编造说:考生试卷经主考官评出前三名,送请皇帝作最后圈点,才能定出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有的皇帝不懂文章,甚至不看内容,随意圈点,这当中就有神在操纵皇帝的御笔,这个神就是主宰文章的奎星。于是,考生们不仅供奉文昌,还要供奉奎星。

但奎星塑成什么形象来供奉,却是问题。奎字的解释,据《广雅·释言》载:“奎,胯也。”引申为两足张开之义。但不可能将两足张开塑为神像。明清之际出了一位著名学者顾炎武,他在晚年所著《日知录·魁》中,提出解决的办法说:“(神像)不能像奎,可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道教中人根据他的这一说法,遂将魁星塑为一个鬼的形状,魁字的大弯钩,作为魁的左足向后翘起踢着一斗,鬼用左手捧卷,右手执笔作点定试卷的姿态。于是魁星塑像设计成功,各地文昌阁中都按此式样,加塑了魁星神像。贵阳文昌阁的魁星神像是康熙31年(1692年)贵州巡抚卫既齐主持重修文昌阁时增塑的。

人才蔚起

清代建立政权之后,遵循“古开创之世,类以文教为治”的经验,大力提倡尊奉文昌,因而对省城的文昌阁积极加以维修。仅康熙年间就大修两次;一次是康熙8年贵州巡抚佟凤彩主持;一次是康熙31年贵州巡抚卫既齐主持。现文昌阁仍保存有两次《重修文昌阁碑记》。

也许是种巧合,就在上述官方大修文昌阁之后不久,康熙33年贵阳人周起渭(渔璜)考起了进士,其人才华出众,名噪一起,曾典试浙江,擢侍读学士(给皇帝讲学),充日讲起居注官。康熙42年又有贵阳曹维城考取武进士第一,成为贵州第一个武状元。这就大大鼓舞了贵州文武生员的学习情绪,出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追求科举功名的热潮。其间曾出现一些传为佳话的科名盛事:如嘉庆时广顺州金殿行有四子鼎寿、鼎梅、鼎铭、鼎年皆中举,被誉为一门四举人。麻江县周泰等举人,其祖父之翰举人,父周诚举人,一门三代举人。同治8年贵阳人陈灿、陈田兄弟同榜举人,后来又都考取进士。

考文状元最不容易,但到了光绪20xx年贵阳人赵以炯终于考取了一甲进士第一名,成为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若从明嘉靖20xx年贵州开科乡试算起,那就是经过351年,贵州才算出了一个文状元。当时贵州籍的省内外学者、生员闻之,无不引为荣幸。在京的贵阳人曾任礼部尚书的李端棻贺以联云:“沐熙朝未有殊恩,听鸿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启吾黔久钟间气,忆神仙流传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扬胜江南。”

在赵以炯考取文状元之后仅隔20xx年,即光绪20xx年,贵州麻哈(今麻江)县人夏同和又考取了文状元,这对贵州考生是一次极大的鼓舞。但就在这时,清朝统治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戊戌变法高潮。光绪30年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贵州两状元

清代贵州一共出了两个状元,据清朱彭寿著《旧典备征》载:清朝自顺治3年开科起,至光绪甲辰停止科举止,这258年间,共举行殿试112科(次),录取状元人数114名(其中贵州2名),按112科计应为112名,多两名是因顺治壬辰、乙未两科满汉分榜,各取状元一名,故多2名。

明清两朝贵州产生了多少举人进士?据民国《贵州通志·选举志》载:

贵州自明代开科乡试以来至清末,共有文举人约6千名(包括明代举人1145名),清代举人4800余名);共有文进士714名(包括明代进士105名,清代进士609人)。故有6000举人,700进士的总称。

另有武进士134名(包括明代武进士32名,清代武进士102名)。

这些举人、进士,除一部分担任文武官吏外,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担任府学教授、州学学正、县学教谕及各级训导、书院院长、山长,或私人开讲授徒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对贵州文化、教育的奠基、开拓、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文昌神庙的兴衰

贵州举人、进士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科举制度产物的文昌阁神庙也随之兴旺起来,认为人才蔚起与文昌庇佑有关。如雍正时任贵州巡抚的张广泗重修贵阳文昌阁后,题一联云:“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

明代贵阳城区只有文昌阁两座,乡间无文昌阁。清代贵阳城区发展为9座,各乡发展为25座,城乡共计34座。数量之多,居各种神庙之冠。与民间较为流行的关帝庙和观音寺相比较,明清两代贵阳城乡共有关帝庙24座、观音寺19座,远不如文昌阁之盛(《贵阳市志·宗教志》)。

1920xx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朝统治结束,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度随之告终,文昌神也渐失去信众。民国成立,各种神庙渐被打倒。贵阳境内的文昌神庙有的改办学校,有的改作公房,有的变为民宅,陆续消失,贵州各县情况也大致相同。贵阳惟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民国时期常被军队驻扎,并一度改作监狱。解放初期曾设文昌小学于内,因此,神像等虽被拆除,房屋旧貌基本保存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