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男儿

男儿范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男儿相关内容的范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男儿问题。

分享

浏览

6

范文

2

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男儿当自强_征文演讲_网

范文类型:征文,演讲稿,全文共 1329 字

+ 加入清单

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男儿自强

“薄雾弥漫幽谷 恬静和谐的村庄 枫叶随风飘荡 传来鸟鸣阵阵 可爱劳作的身影 日出而作 日落而熄 夕阳如诗如梦 …… 传来麦浪阵阵 平头红枫之乡闪烁金般光芒……”这一首《我爱我的家乡》是我在无意中听到的,我觉得我的故乡大抵就是这首歌曲中所描绘的了吧,那里有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有相伴成长的朋友,有一望无际的田野,有长长的乡间小路,有我乐不思蜀的秘密基地……我就出生在那里,一座朴实美丽的村庄。

时光冉冉,那个承载我整个童年的地方我已经不能常常回去了,因为一步一个脚印,我走出了我的家乡,踏上了漫长的求学路。这条路对有些人来说走的简单又容易,但对我来说走的却是艰辛又不易。这个从小背着书包欢快奔跑在上学路上的孩子已经长大,已经拖着行李,来到了离家万里的大学校园,一个陌生的城市——哈尔滨。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亲爱的爸妈,没有太多的钱。只有:一腔热血,还有满满的梦想。

农村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我的爸妈亦如此,播种、收获便是工作了,从田地里挣来的钱用来家里的开支,我和姐姐的学费还有生活费。金管家里的条件一直很拮据,但是爸妈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是从来都不少的,努力给我们创造好的学习条件,自己却不舍得吃穿,在他们的心中,孩子的前途就是最重要的。生活的压力让爸妈的时间没有任何的闲散,只有繁忙、繁忙、繁忙。但是繁重的农活所挣来的钱根本不能解决两个大学生的巨大开销。庆幸的是,在我刚入学之时,就得到了学校发放的助学金XX元,极大地缓解我窘迫的经济状态,我感到了无比欣喜,国家和学校的及时援助对我们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我得到不只是一笔贫困助学资金,更是一份来自国家的关怀和爱心。因为不只是我在努力,父母在努力,国家和学校也在努力。我知道国家的助学政策是为了激励大学生们能自立自强,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运兴!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已经拥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我将奋斗不止。我知道,国家的资助只能缓解我一时的困难,但是不能真正解决我的贫困问题,年轻是本钱,但是不努力就是不值钱!所以我会在学习之余,利用我的闲暇时间做兼职,贴补自己的生活费,也减轻些家里的经济负担。在学习上我更应该努力,用我的成绩来取得奖学金。大学校园是五彩缤纷的,我会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去磨练,在集体中去学习,在同学中去成长。我相信我可以的!

霍姆林斯基说“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是的,人生中的任何困难都是对自己的一次磨练,贫穷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使我的内心坚强,它让我更懂得珍惜我拥有的,它会让我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刚入校的时慌乱和自卑慢慢地被我收敛起来,我的内心开始变得强大,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期望。我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于家庭、于自己、于社会的责任。我会努力去做我该做的事情,去尽我该进的义务和责任。也许我没有名牌衣服,没有名牌手机和电脑,但是我会自信自强,靠双手去创造自己想要的财富。的我知道,男儿当自强啊,怎能被贫困这个困难吓倒。我相信我会以贫困为垫脚石,一步步走出我自己的生活,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只要我在努力,梦想之火就不会熄灭。只要我在努力,我就能铸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男儿铁志报国心_事迹材料_网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军人,全文共 1860 字

+ 加入清单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男儿铁志报国

他本可以过着苟活偷安的生活,却为了国家大义扛起枪支;他本是学堂里的文弱书生,却在第一次战斗中毫无惧色。山东临沂,他跳入湍急汹涌的河水侦察敌情,险些丧命;朝鲜战场,他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坚守电台,双手冻伤。张,一个温文尔雅的普通老人,他的背后却有着太多不平凡的故事值得我们去聆听和讲述。

弃笔从戎保家国

如今87岁的张老人每天起床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放在床头的手表校准时间。老人说,这是他在部队多年养成的习惯。

1928年6月,张出生在xx省高邮县农村的张家花园。江浙一带历来富庶,他的家庭也殷实富足。姊妹五人中,他排行老四,张从小就被送到私塾读书,一直学习了9年。在那个年代,张算得上是个文化人。

“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南侵,江南大好河山逐渐沦为日寇的铁蹄之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读了9年书的张深明大义,立志报国。当时虽然身在书房,投军救国的想法却早已在内心激荡。1943年,还不满16岁的张怀着一腔报国之情找到当地新四军高邮游击队,要求报名参军。但游击队负责人看他还是个孩子,便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1944年,鬼子下乡扫荡,张家被洗劫一空。看着哭泣的母亲、狼藉的房屋,张毅然决然地再次投奔游击队。

“游击队活动范围很大,当时我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只记得那天天气很热,我边找边跟人打听,大概走了有几十里路,才找到了队伍。”张老人回忆说,“这一次,我终于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战士,当天就穿上了灰色军装,领到了一支七九式步枪。”

张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在1944年夏季。3艘运输船满载着鬼子和伪军,沿河道从高邮向兴化行驶。游击队提前得到情报,张和战友们埋伏在岸边,准备袭击敌人。当敌人的船只出现在埋伏位置后,霎时间枪声大作。“虽然敌人武器精良,但他们位于河面上,成了我们的靶子。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300多名鬼子和伪军就全被消灭,鬼子的3艘运输船也被炸沉,游击队打了一场大胜仗。”张说。

“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战斗,可我一点儿都不害怕。我恨鬼子,只想多杀几个鬼子。”老人回忆当年战斗时的情景,仍显得有些兴奋,“我身上只有5发子弹,全部打光了,打死了一个鬼子,还缴获了两支步枪和几十发子弹。”

由于当时敌我实力相差悬殊,游击队作战主要以打伏击和游击战为主。让张印象深刻的另一次战斗,发生在浙江嘉兴。“1945年春天,鬼子坐船南下,当时敌人有6艘船,加上伪军共有400多人。我们和在高邮时一样,埋伏在岸边的芦苇荡里。敌人一出现,就集中火力猛攻。鬼子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战斗的结果是,鬼子死伤200多人、100多个伪军被俘虏,6艘运输船全被击沉。那时候我已经是班长,配发的子弹多了,我干掉了好几个鬼子。”张回忆道。

出生入死无所惧

张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经3次一只脚踏入鬼门关的大门,又奇迹般地死里逃生。

1945年初夏的一天,部队转战到山东临沂。晚上9点多,张接到紧急任务,带领两名战士到河对岸侦察敌情。当时天降暴雨,河水暴涨,张自恃平日水性好,就带头跳下河去。没想到,刚下到河里他就感觉水流太急,没游多远就被汹涌的河水卷入漩涡,很快体力不支,身体也失去了控制。

还在岸上的战友看他被湍急的水流冲向下游,赶忙顺着河岸往下游寻找。几十米外,一名战士发现了顺流而下的张,就跳入河中想拉住张胳膊,但二人却一起被卷入激流中。这时,附近村庄的一个哑巴老乡伸手相助,张和他的战友才逃过了一劫。

日本投降后,张被编入解放军第20军,步入新的战场。“这是解放战争留下的纪念。”老人指着额头上的疤痕说,“那是一场激烈的防卫战,敌人装备精良,火力很猛,我们伤亡较大。那时候我正组织防卫,敌人的一颗炮弹落在我跟前,当时就把我炸晕了。后来听救援队的同志说,弹片打进了我的左侧额头,如果再往里深一点,我就没命了。”

解放后,张因为有文化被派去学习通信技术。他刻苦用功,把晚上睡觉的时间都用来背记电报密码,练习发报。一年后顺利毕业,被分配到军部电台室工作,并很快担任电台台长。“我一分钟能发出几十个字的电报内容。”张跟记者交谈时不由自主地用手指在桌面上敲击起来。

1950年冬,张踏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在军参谋部负责电台工作。朝鲜作战条件极其艰苦,而电台须24小时值守,任务紧时一天要发出30多份电报。在冰天雪地的冬季,他的双手因一直暴露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气温里,不久就发生冻疮。因为没有药,还要坚持工作,冻疮越来越重,十指溃烂得直流脓血。后来,朝鲜百姓把一种民间土方冻疮油给他涂上,他的双手才慢慢好起来。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