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的事迹材料【汇编12篇】
发布于2024-01-14 23:30,全文约 14068 字
篇1: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不容否认的是,这给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带来启示,传统中药如果能与时俱进,在研发、制药等各个环节不断引入现代制药技术,就能取得更加深远的世界影响。”
同时,在段树民看来,诺奖花落青蒿素也再度明确了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定的“风向”:不仅重视基础学科研究,也鼓励应用医药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应用研究是振奋和激励,鼓舞我们在应用领域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这是中国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的零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药的价值。”寿旦对本报记者表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对中医药工作者们的一剂“强心针”,身边的同事和同行从下午开始都在热聊着这个话题。
寿旦告诉记者,_多年过去,青蒿素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用,目前美、德等发达国家仍在进行着青蒿素结构改变方面的研究,研发更加有效、更少副作用的抗疟药物。“面对疟疾,当大多数的西药已经出现耐药性,靠开发青蒿素找到新的药物,开辟了一条药物开发的新路途。”
“西药办不到的事情,也许我们的中药就能办得到。”在寿旦看来,源自植物、动物、矿物的中药在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方面拥有着不小的优势,中药更多地走向世界,有利于实现药物的多样性,更好地造福人类,青蒿素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又是我们浙江人,段树民表示: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始,随着我国科研土壤的越发肥沃,随着浙江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建设的不断推进,未来的精彩值得期待。“属于中国、属于浙江人的第二个乃至更多的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大屏幕显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图左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药用价值。新华社发
篇2: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老杨和小马是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所在连队的两个炊事员,分别来自安徽和山东,是淮海战役刚开始就参军的两个老兵,1950年底入朝参战。
经过二次大战役的胜利,敌人节节溃退,只得坐下来谈判。一天,炊事房的班长和司务长去连部开会,传达上级对当前战争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要求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部队,空中和地面要开展冷枪冷炮运动。无论白天和黑夜,小部队三三两两突击夜袭,摸岗哨,捉舌头,前沿阵地布满了神枪手射击台。神枪手个个大显本领,只要敌人一露头,就叫他上西天。兄弟部队的战士在黑夜绕过敌前沿阵地的岗哨,去炸敌人的坦克、装甲车、炮阵地、宿营地,战果累累,捷报频传。高炮部队和高射击枪配合对空集袭射击,击落敌机。敌人不敢任意走动,惊慌失措,敌机也不敢成群结队来我前沿阵地和后方交通要道、桥梁、坑道任意轰炸。
这天下午,炊事班长传达连部会议精神,炊事班热闹起来了,三三两两议论开了,想办法,找窍门,定措施,有的写请战书,保证书,还有几个老兵打了报告要求调到班、排去,到敌人的前沿阵地去。
初冬的一个傍晚,我们炊事班的老杨和小马,挑着烧好的土豆和地瓜,给埋伏在敌人前哨的阵地部队送饭。天还在下着细雨,
他们忽然看见右前方只有几米远的地方,有两个人影。定神一看,原来是两个美国鬼子,是肩上扛着冲锋枪的流动哨。小马正准备摸身边的手榴弹,老杨摇摇手,指着身旁的小扁担。说时迟,那时快,两个鬼子走近还不到两步,老杨和小马突然从草丛里一跃而起,一个箭步举起扁担冲过去,大吼一声:“不许动!交枪不杀!”这时鬼子吓破了胆,举枪跪下,连叫:“OK!OK!投降!投降!”乖乖地交了枪。这时鬼子还不知道这扁扁长长的扁担是什么枪。
说起这两支小扁担,还是淮海战役胜利后,之前老乡送给他俩的,一直跟随者老杨和小马行军打仗、烧饭,从华东到朝鲜,一直到朝鲜前线,这次就是炊事员的两支扁担立了大功劳。两个美国俘虏刚押送到连部,连长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老杨报告说:“我们炊事房给你们送来了两个大草包。哈哈!”
篇3: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陈超英生前担任中建五局土木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和工会主席,她的事迹,震撼人心,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次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再教育,也让我们又一次思考一个命题:怎样永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目前,我县正在深入开展“双学双提”活动,陈超英的事迹无疑为这一活动注入强劲的活力,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清醒剂”。执政为民,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标准,陈超英的事迹,就已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心中无私天地宽,廉洁从政铸丰碑。
心中无私,是对集体负责的表现。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陈超英所在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内债清欠、理顺劳动关系等矛盾,作为工会副主席的她始终坚守岗位,忍辱负重开展工作。一位讨要工资的职工端起热茶泼到她脸上,她仍然不动声色擦掉茶渍,强忍泪水,笑容满面用平和的语气安慰职工。多次被讨要债务者堵在办公室不让吃饭,她依然热情洋溢做好疏导工作。她以春风般的态度温暖了企业困难时期职工的心,被基层职工誉为“群众的贴心人”。当时, 她有机会回北京工作,但她毅然放弃。为什么她所在的企业能够渡过难关、化险为夷?为什么她所在的集体能够做大做强,就在于有一大批像她一样的心中无私的领导和职工。如果人人都私心太重,私欲膨胀,单位效益好的时候大肆挥霍,单位不好的时候“脚底抹油”,只从私利出发,集体的利益必然会受到损害。作为一名企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陈超英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乘机回北京,而是坚守岗位,哪怕是讨要工资的职工把热茶泼到她的脸上,她也仍然强忍泪水,安慰职工。其实,这会儿最需要安慰的就是她自己啊!我们领导干部,不正是要学习陈超英这种以集体为重,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的精神吗?当我们的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不为人们理解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想想陈超英,想想她是怎么做的,我们还会有怨言,还会不把工作做好吗?而做到这些,首先要心中无私,本着对国家、对单位、对集体负责的态度。
心中无私,是对下属、职工负责。学习陈超英,就要学习她关心职工,心系民众的强烈责任感。群众工作无小事,和-谐社会在点滴。陈超英对企业职工,对民众,满腔热忱.把职工作为自己的亲人。500多位离退休职工没有她不认识的,1000余在职职工没有她不了解的。她走访过大部分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家庭,殉职前几小时还在职工家里慰问;她能把员工、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日等生活大事记得那么清楚,每逢节日或是哪位职工生日,人们收到的第一个祝福信息一准是她的。每逢职工有难事,第一个到场处理的总是她。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作为领导,如果能关心下属、职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一定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构建融洽的工作氛围,上下一心,把工作开创性地做好。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是不是抱怨过工作不好开展?是不是也遇到过下属不配合自己的工作的现象?心中无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群众自然会拥护你,会支持你,工作开展好了,顺利了,单位的效益也就会上去,群众自然也能享受到单位发展带来的好处。现在有少数企业,出现了“穷庙富方丈”的现象,领导漠视职工的利益,只管中饱私囊,让企业破产,单位倒闭,职工下岗,极大的损害了干部形象,伤害了职工的切身利益,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和-谐。我们学习陈超英,就是要学习她关心群众疾苦的精神,对下属、职工负责,树立起优秀干部的光辉形象。
心中无私,是对自己负责。作为公司的主要领导,陈超英分管过房改、物业,手里掌握上千套住房分配权,俚没有为自己拿过一套房,哪怕是一间中午临时休息的过渡房。殉职前一直住在15公里以外、一套爱人单位建了十几年的80平米公寓房。她长期主管组织人事、协管人力资源,两个亲妹妹失业十多年,几个侄儿大学毕业到外地打工,但她坚守给自己立的规矩,没有给任何亲人在单位安排过工作。她是公司工程分包与材料设备招投标监督小组组长,但从不为任何亲朋介绍工程业务、联系材料供应,曾经数次婉言拒绝了老同学提出的分包工程要求。这些年,我们看到了很多官员身陷囹目的堕落史,哪一个不是因为吃拿卡要、受贿腐-败呢?私心膨胀,欲壑难填,受贿动辄以百万、千万计,为私营老板跑工程提供方便,自己好捞取不义之财,结果,“豆腐渣”工程频现,国家财产遭到重大损失,自己也在东窗事发的时候踏上了不归路。陈超英为什么能赢得那么多群众的爱戴,就在于她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甚至该自己得到的,她也主动放弃。在外地参加会议,为了给企业节省费用,她一个人住在会议宾馆旁一个68元一晚的小旅馆。不仅如此,就是三年累计下来的126000余元应得的车贴,她一分钱都没有拿,被身边同事戏谑为“傻书记”、“笨姐姐”;她还常常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捐给那些生活有困难的职工。这和个别挥霍公-款,吃喝玩乐的官员不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吗?在工作中,找们就是需要这样的“傻”,这样的“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民心,永葆清廉本色,成为百姓信得过的带头人!陈超英因公殉职后,职工群众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她,1000多人从各地赶来长沙送别她。正是因为陈超英心中无私,才赢得了群众的赞扬,赢得了民众的口碑,也赢得了职工永远的怀念!她是用自己的光辉事迹,对“为自己负责”做了最好地诠释。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历史是公正的,群众是公正的,只要我们做好了工作,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群众就会不忘记我们,历史就会铭记我们。我们要以陈超英为榜样,缅怀、学习、实践,以廉洁从政、为民造福为理念,以“双学双提”活动为契机,铸好“民心工程”,做优秀的共产党员,做群众信得过的廉洁干部。
篇4: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曾一度没有坐镇门诊。但陆续有患者拦路求医,而且,多是跑了许多医院,没人收治的,怎么办?
已经配合吴孟超做了5000多台手术的护士长程月娥这样说过:“吴老的门诊病人都是条件最差的。”我问什么意思?她说,一是病很重,二是很穷。我再细问,知道这“穷”的含义包括一看就知道这是包不起红包的,何况病很重,说治不了,不收你,不算错误。但到吴老这里,吴老就收下来了。
看到有这样的病人求医无门,吴孟超觉得是自己的耻辱。他恢复了他的“星期二门诊”。设在星期二,因吴孟超作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院长,周一有必要的院务工作,星期二上午安排门诊,可见已非常重视。他还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参加重大疑难疾病会诊。尽管如此繁忙,他仍坚持看门诊,碰到外出误了“星期二门诊”的,他回来后要补上。
他的“星期二门诊”共12个号,挂号必须实名,而且需要患者过去的病历。这么做是为了杜绝号贩子炒号,否则吴孟超的一个号几千元都有人要。如果说他坚持的“星期二门诊”是先进事迹,这里其实是有忧伤的。这些“星期二故事”折射出,贫富差距在以货币的形式改变着不同人群的命运。不断进步的先进医学,更好的医疗环境和优质服务,是向富人倾斜的……吴孟超能改变什么吗?每周12个号,他能做多少呢?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有人建议吴孟超的挂号费理当高一些,吴孟超不同意,而是始终与其他专家号一样。吴孟超筹建肝胆医院,得到了多方支持,但经费仍有缺口,有人建议,你们医院的肝癌治疗费与其他医院相比低不少,放开一点,钱就来了。吴孟超说,医疗费长个一两万,对有钱人不算啥,可对不少老百姓来说,就会有人进不了医院的门,上不了手术台,甚至失去生的希望。
吴孟超还尽量给病人开便宜的药,不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他还要求本院医生都要想方设法为患者减轻负担。如今做手术,可以用器械缝合,方法简便,但要增加费用。吴孟超说:“咔嚓”一声,一千多元就花掉了,这可是一个农村孩子读书一年的费用!这个90岁的科学家坚持用手工缝合,是不是有点像个纳鞋底的乡村妇女?正是这个形象,联系着一种伟大的传统。
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上级派人对他进行考核,确定第二天上午和他谈话。机关考虑这是件大事,取消了他原定的手术。吴老得知后,坚持手术不能推迟。考核组的同志感到不解:这是个什么病人,怎么这么重要?第二天下午谈话时禁不住问了一句:“吴老,上午在给谁做手术啊?”吴孟超说:“一个河南的农民,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考核组的同志听了肃然起敬。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篇5: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快到九十高龄的吴孟超老先生,就去年动刀多达100多次,至今吴孟超已经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早已功成名就的吴老,在不少人眼里,本可以选择尊荣,选择享受,选择超脱,甚至还可以选择很多,但他选择了继续前行。他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吴孟超同志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吴孟超拿了那么多第一,拥有那么多头衔,获得那么多荣誉,是什么动力还继续驱动做他呢!那是祖国和人民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动力。他说:“作为一个知
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知识价值、人生价值才会有很好的体现。”
吴孟超同志的感人事迹,展示着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医者的仁心大爱,不愧为我国医疗科学战线的一面旗帜,不愧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我们要学习吴孟超同志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无私奉献、情系人民的高尚品格,学习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中。
篇6: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自从选择了肝脏外科作为自己的事业,吴孟超就与肝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他先后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用神奇的双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点名要找吴孟超。原来患者8年前腹部长了个拳头大的瘤子,去医院检查后认为是肝癌。两年过去了,瘤子越长越大。换了个医院去检查,医生说如果是肝癌的话活不了这么久,于是做个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医生再也不敢接诊这个病人了。
吴孟超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68cm。当时,国外将直径在5cm以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划为“巨大”,患者的瘤子称得上是“超级巨大”。其最危险的是肿瘤破裂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
吴孟超带着助手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在反复推敲后,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肝脏外科界奉为经典。
考虑到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学校和医院调集了15个科室共40多名医务人员全力配合。
8点30分,战斗打响!
当切口完全打开时,一个装满鲜血、蓝紫色的巨大瘤体赫然呈现在眼前,让所有在场的手术室“常客”都有点毛骨悚然。
吴孟超定了定神,沉着地切断一根血管,并立即止血,又切断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剥离瘤体。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吴孟超重复着这些动作。
1小时,2小时,3小时,吴孟超依然重复着这些动作。
助手们看着他,大气都不敢出。要知道手术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点点瘤体,鲜血立即会喷涌而出。
吴孟超的额头渗出了汗水。护士见状,连忙用纱布帮他吸掉。不断渗出,不断吸掉。
当钟表指向晚上8点30分,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的吴孟超顺利完成了手术!
36年过去了,这个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经80多岁的他还经常打电话给吴孟超,反复表达他们全家人的感激。
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1983年春天,一对x的渔民夫妇,抱着出生4个月的女婴求救吴孟超。吴孟超全面检查后,很快断定女婴得的是“肝母细胞瘤”。这是一种少见的小儿胚胎性恶性肿瘤。当吴孟超把自己手术的想法告诉同事时,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
对付危险的办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吴孟超和同事们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请小儿科专家联合作战。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有惊无险地从孩子肝脏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10天后,孩子出院。
_年9月,毕业于外国语大学的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来找吴孟超求治。这个20岁刚出头的姑娘中肝叶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讨论和论证之后,吴孟超决定再闯中肝叶禁区,手术切除血管瘤。他带领姚晓平教授用了近10个小时成功将瘤体完全切除。
“这个手术难度确实大,我们在手术中也创造了肝门阻断新的纪录,前后阻断4次共103分钟,才将瘤子切下来。”吴孟超记忆犹新地说,“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个脸盆里都快满了。”
几十年来,吴孟超就是这样,以一个医学科学家的智慧和胆识,闯过了肝脏一个个“禁区”,创造了一个个世界之最,挽救了14000个鲜活的生命。直至今年90高龄,仍然奋战在肝脏外科最前沿……
篇7: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申纪兰,中共党员,1929年12月出生,1952年任山西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妇女队长。1953年4月,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二届执委。1954年9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第一至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73年,当选为山西省妇联主任。1983年,辞去省妇联主任的职务,担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1955年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52年、1978年、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__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20__年第一次见到申纪兰,是2月28日。那一天,太行山区的山西省平顺县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场雨夹雪。
一大早,到了西沟村,下两道坡、拐两个弯,走进了申纪兰的新房子。申纪兰高兴地把我们领到了二楼,一会儿推开卧室门,一会儿推开书房门,生怕记者看不清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西沟能这样,不容易呀!”70多岁的老人满面春风。
申纪兰是20__年腊月二十六搬进新房的。她是西沟村的功臣,是全国唯一的第一届至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担任过山西省妇联主任,现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50多年来,她一直没有离开过西沟村,一直住着那间低矮破旧的瓦房,20多平方米狭长的空间既是卧室,又是厨房,还是客厅。县、乡、村的干部和群众多次动员她住进条件较好的房子,她都婉言谢绝,理由很简单:“等西沟村的村民生活条件都改善了,再说!”
她一路拉着记者的手,参观了村里一排排的楼房,楼上楼下230多平方米,比她现在住的新房子要大1/3,“村里一部分人住进了这种楼,一部分人住进了我那样的楼。这样,在新房里我才睡得踏实、吃得香呀!”
“我的根在西沟村、在农民中,就应该在这里生根发芽”
听说是人民日报的记者,申纪兰显得格外地亲切,她说:“是咱们的《人民日报》最先把我要求男女同工同酬的心愿表达出去的,那时候妇女干点事难呀。”
“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这是当时西沟村沿袭多年的习俗。妇女不仅在家里地位低,在集体劳动时也得不到同等的机会和待遇。妇女们无论做了多少活、付出了多少劳动,在计算工作量时,习惯上两个女工顶一个男工,而且分数只记在男性家长或丈夫的名下。1952年,申纪兰带领24位妇女与村里的“男劳力”泥里、水里一起干,完成的定额还常常超过“男劳力”,争得了同工同酬的权利。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她们的事迹,申纪兰名扬全国,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劳动法》。
当年的4月,申纪兰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二届执委。6月5日,申纪兰出席了在丹麦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妇女大会。1954年9月,申纪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荣誉接踵而来,职务不断变化,但申纪兰始终坚持一点:不离开西沟村,不离开劳动岗位。1973年,申纪兰当选为山西省妇联主任,心里局促不安,“我文化水平不高,怕误了工作,我一天不劳动心里就发慌,怕在城里待不住。”然而,面对群众和组织的信任,申纪兰实在无法拒绝,她郑重地向组织提出:“我永远是一个普通农民,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配专车。允许我经常回西沟参加劳动。”组织上答应了她的请求。
在担任省妇联主任的10年中,申纪兰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西沟村。机关的事,她“托付给有文化的同志干,同志们干得都比我好”。1983年,申纪兰辞去了省妇联主任的职务,重新担任村里的党总支副书记。同年,她当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任至今。她每次从村里赶到市里开会,散了会就又回到西沟村。在此期间,申纪兰带着乡亲们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家,在332个干石山坡上植树造林,硬是在230多条荒沟中筑坝造地,种了2万亩松树,300亩果园,还有3万株核桃。如今,成材的林木已有1?5万亩,按市场价,相当于村里623户人家每人在山上存了2万多块钱。同时,她又带领大家先后建起硅铁厂、磁钢厂等10多个企业。
在村里,申纪兰感到很充实,她说:“我的根在西沟村、在农民中,就应该在这里生根发芽。”
“党员干部的本色是啥?是劳动,是奉献,是服务”
申纪兰有申纪兰的幽默,记者几次问她的年龄,她总是不正面回答,憨厚地笑笑,“现在不是不时兴问女士的年龄吗?我不想说得那么大,我觉着我还年轻,腿脚好得很,还能上山、爬坡、干活哩!”干活、劳动,不仅是申纪兰多年的习惯,而且是她的爱好。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劳动的申纪兰又添了新心思,“要把村里人往富路上引,得满世界想办法。”1984年冬,申纪兰带几名村干部到南方考察。所到之处,乡镇企业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让申纪兰一行人眼热心跳。经过半个多月的考察,西沟村人理解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道理。1985年4月,他们决定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建一座铁合金厂。申纪兰去长治,上太原,赴北京,申请项目资金,寻找投资伙伴。1987年10月,作为西沟村第一个企业的铁合金厂终于建成投产。剪彩那天,当第一炉滚烫的铁水奔腾而出的时候,申纪兰激动得喜泪满面。如今,这个厂已发展到年产硅铁5000吨的规模,产值达到3000万元。
之后,“纪兰饮料公司”、“纪兰绿色产业公司”、“西沟人家”等企业纷纷成立。申纪兰四处奔波,跑市场、找销路、做广告。西沟的山野菜、大红袍花椒、旱地瓜果、核桃露饮料等,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申纪兰说,“只要是规规矩矩经营,老老实实纳税,只要对群众的增产增收有利,我的名字、西沟的名字可以随便用。”
通过努力,西沟村逐步实现了综合发展。20__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亿元,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6元,是平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村委会主任周建红认为,“这凝结着申大姐的心血和汗水,与她的无私奉献分不开。”
对于这些,申纪兰有一个朴素的解释:“党员干部的本色是啥?是劳动,是奉献,是服务。”
“群众的事,该帮的不帮,该说的不说,心里过不去”
多少年来,申纪兰爱讲一句话,“群众的事,该帮的不帮,该说的不说,心里过不去。”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村民张章存深有体会,“在西沟,她忙的都是大家的事。”村民有的想外出搞劳务,她就出去揽活计;有的为产品积压发愁,她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销路;有的需要化肥、种子、农药,她就外出联系采购。谁家里有困难,总有她的身影。
村民郭军显患小儿麻痹致残,家中生活艰难,申纪兰多次登门开导,鼓励他搞家庭养殖,还帮助他购来种兔、种猪,并给他找好了场地。现在,郭军显养兔百余只,养猪50余头,他伸出一根指头说:“年收入上万元了!在村里,申大姐最爱帮我这号人。”
西沟村长期缺水,人畜饮水有困难,申纪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四处张罗联系打井的事,还把自己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奖的2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村里的打井工程。20__年6月,西沟村终于打出了自己的第一眼机井,全村人吃水有了保障。事后,村里要还她的钱,申纪兰说啥也不要。其实,村里人都清楚,申纪兰的日子过得很拮据。每年除了国家给的那点补助和村里几百元的补贴,就是那1亩4分责任田的收入,其他的钱她一概不要。当村干部这么多年,无论是外出开会,还是给村里办事,她从未报销过一分钱的差旅费,也从未领取过一分钱的补助,都是自己掏腰包。市里要给她增加补助,她坚决谢绝。
申纪兰是全国人大代表,许多群众找她反映情况,无论是什么情况,申纪兰总是认真对待。觉着有道理,她总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把群众的反映传递给有关部门和领导。遇到外地上门来访者,她常常留人在家里吃饭、休息、拉家常,“打老远来不容易,起码让群众把话讲完,有碗热汤喝。”
而对于另一种人,申纪兰毫不留情。那年,无锡几个生意人想做煤生意,但没有车皮指标。听说申纪兰名气大,又认识许多大领导,便托人找到申纪兰,请她当董事长,还拿出给她印好的名片,说别的不用管,挂个名就行,每月酬金1万元。申纪兰越听越不对味,硬硬地给了一句,“这种事,给我座金山也不干!”
这就是申纪兰,一名本色的共产党员,一名朴素的农村干部,一位善良的普通农民。
篇8: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某公司是以经营制造、销售纺织品,出口自产的棉纱、面涤纶纱、棉坯布、棉涤纶坯布等系列纺织品及服装的企业。20xx年以来,公司生产用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涨幅较大,而产成品价格基本维持以往水平变化不大,作为主营业务纺织盈利较低,仅靠牛仔布维持经营,加上受国家纺织行业出口退税政策影响,公司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20xx年8月开始,企业经营困难;由于招行撤资1000万元等原因,20xx年11月起,整个企业资金链濒于断裂,导致企业停产。
工行桓台支行在该企业融资总额为5127.64万元,其中:3760.14万元为房地产和机器设备抵押,1367.5万元为另一企业担保。自20xx年1月开始逾期欠息,至20xx年6月底,全部进入不良,五级分类为次级类;当前为可疑类。
贷款行于20xx年元月对其起诉,、并诉前保全查封我行抵押的房产、土地、设备,我行胜诉后立即申请强制执行。通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法院委托于20xx年6月21日公开拍卖涉案资产高于评估价25%成交,目前已全部清收我行贷款本金5127.64万元及诉讼费用。
篇9: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走好每一步,才能成就一生(经典高考状元励志故事)
四川:杨阳 高考总分:690分(满分750)
“我的成功秘诀就是效率高吧,除了上课,课余我基本上没怎么看书的,其它的时间基本上都花在看电视、上网和玩游戏上了,必须要劳逸结合,不然学多了脑袋要晕的。 ”杨阳如是说。受父母均是数学教师的影响,杨阳从小喜欢数理学科,父母也随他的兴趣让他发展。“我从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一道练习题半小时做不出来我就看答案,总结方法,不钻牛角尖。”杨阳的志向是在数学、物理方面有所建树,诺贝尔数学奖是他的终极理想。已经填报了清华大学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的杨阳在高考作文《一步与一生》命题作文中写道:走好每一步,才能成就一生。
篇10: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男,1958年12月出生,汉族。20xx年7月任**镇**村支部书记。几年来,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贯彻执行党委、政府的决定,勤政爱民,恪尽职守,团结和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勤奋努力,扎实工作,带领全村百姓共同致富,为我镇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一、临危受命,规范、理顺两委班子建设
20xx年前是**村村委会主任,20xx年春夏之交**村与**村合并为**村,合并后全村人口2800人,耕地面积5700亩,在支部换届选举中被选举为新合并村支部书记。合并前两村的经济情况差距较大,特别是作为小型村村干部领导一个新的大村,对他来说一个巨大的挑战。
上任伊始,他着手制定了针对两委干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村务政务公开制度,两委民主议事制度,并且带领遵守执行,加快了该村农民主化进程,向群众展示了一个清正廉洁的两委班子形象,为两委各项工作打下群众基础。
二、加强支部党建进程,党委支部各项建设
村党支部不但对两委成员严格要求,他们还实行对普通党员实施考核,对于违反党章和违法行为的党员绝不姑息,该教育的教育,该上报上级纪检的上报,为避免出现亡羊补牢的状况,他们定期请镇党委对全村69名党员进行政策、
法规的培训,使全村党性近一步加强,使党员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职权充分发挥,把支部建设真正落在了实处。
带头与生活有困难的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有43名党员在帮扶结对子活动中发挥余热,在群众中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平衡村民贫富差距
合并前两个村经济上各有特色,原许家村的棚菜生产为主导产业,原**村以养殖业为致富项目,两村都以水田为大田种植业支柱。20xx年开始,带领群众在全村新建千头仔猪繁育场2个,半自动鸡舍3栋,年平均肉产量2万斤,蛋产量1万斤,鸡产量5000斤。
全村新打电井24眼,新发展水稻田400亩,生姜种植200亩,全年裸地菜产量突破10000斤。20xx年全村新建大棚47座,近70亩,全村蔬菜产量8万斤以上。
全村充分发挥运输业强劲势头,继续占领绥中运输业市场份额,目前全村有大货车105辆。
广泛开展劳务输出和剩余劳力就业的引导和安置,逐步清除村屯经济不平衡现象,减轻人民群众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产生的负面压力。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文化生活质量
在集体经济好转后,带领两委成员修建了标准化支部,对村屯路面进行整修,全村村通油路达3公里,有线电视覆盖率达70%以上,全村电话普及率达85%,30%群众用上了自来水,全村有定点诊所2个,小学一所,80㎡以上标准化超市2个。
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村是六股河干渠最早受益村,全村水田达900余亩,自20xx年干渠用水不足,一边多方筹措资金,一边到上级水利部门争取援助水泵、管带等设备,同时带领群众打井耕田,使全村水田及时插秧耕种,受到了广大群众和上级领导广泛的认可。
20xx年,**村历史遗留的机动地承包到期和一些历史原因造成承包户和广大群众的矛盾一触即发。配合镇政府干部逐户做工作,调节各个矛盾,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最终双方和解,避免了群访事件的发生和矛盾的扩大与激化。
几年来,清正廉洁,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他把一个面貌相对落后的村逐步打造成**镇中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社会相对稳定的村,他舍己为人,努力工作。为我镇农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篇11: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在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骄傲的外科医生莫过于华佗。他用“麻沸散”给病人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华佗被尊为“外科鼻祖”。华佗家族是个望族,到华佗出生时已衰微。其名“佗”,有负载之意,寄寓着家族期望他振兴门庭。长大后的华佗却肩负起另一种重担。他处在东汉末,战乱频仍,疫病流行。当时的著名诗人王粲曾有《七哀》诗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华佗不只是外科医生,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还精于药学,“麻沸散”便是在此基础上的创造。他是个想尽各种方法去解决生民病苦的医生。所以一生不愿做官,愿奔走民间,行医客旅,拯救了无数生命。
中国最著名的药王是孙思邈,他的故乡陕西省耀县孙家源有中国最壮观的药王庙,其中还有后人纪念孙思邈父母的殿堂。他的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自小多病的儿子日后会成为名垂千古的医生。在妇女的命运令人心酸的时代,孙思邈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把《妇人方》列在卷首,接着是《少小婴孺方》,由此也为中医妇科和儿科发展为专科奠定了基础。何谓千金,孙思邈在《序》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有心观察可一再看见,历史上那些医学圣手,都因有一颗深切关怀平凡生命的伟大心灵,才会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去钻研医术治病救人,才积累起高超医术。这样的医生就是苍生大医!
吴孟超继承了这种伟大的品德。已经90高龄的吴孟超孜孜不倦地为建设中的安亭新院奔忙,其实是在为自己去世之后的肝癌防治事业深谋远虑、鞠躬尽瘁。他期望通过这个巨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中心,把中国和世界上有志于这项事业的人才会聚于此,通过30—50年的努力,找到阻止肝癌形成和治疗肝癌的根本途径,最终战胜肝癌!所以,我以为吴孟超就是为了战胜肝癌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篇12: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总结式地对记者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x闽清。因为家境贫寒,在他3岁时,父亲就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谋生。5岁那年,吴孟超跟着妈妈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很快,小孟超就帮着家里舂米、割橡胶了。
“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再穷也要让我认字、读书。”于是,上午割胶、下午上学,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17岁。吴孟超读书刻苦、用功,成绩总是数一数二。而正是那段时间割胶,他把割胶刀玩得飞舞。采访中,诙谐的吴孟超对记者说,这就是最早的“手术训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孟超深受抗日救国思想影响。初中毕业时,身为班长的他和同学们商量,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们竟然收到了朱德发来的感谢电。那封感谢电像烧红的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吴孟超心里,成为他一生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上前线去抗日!这是他当时最迫切的愿望。1940年春天,吴孟超约好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他们一路车船颠簸,经新加坡、过越南,自_入境。
到x后,由于战争封锁,一时到不了x,吴孟超只好在x继续求学读书。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
吴孟超至今记得1949年x解放时的情景。那天,天刚蒙蒙亮,他打开宿舍临街的窗户,发现马路边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沿街商铺的门静静地关着,没有半点嘈杂和喧闹。他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深深地震撼了。早就对共产党充满向往的他,此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这支队伍,跟党走。
1956年,吴孟超的夙愿终于实现。这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如愿参军入伍。从此,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受到什么样的委屈,他对党的信仰没有丝毫动摇,为党工作的忠心始终不变,并且始终充满奋斗的激情。
1958年,裘法祖受聘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兼职教授,吴孟超再次成为他的学生。在裘法祖悉心指导下,吴孟超手术水平大有长进。但吴孟超觉得光做个普通“开刀匠”还不够,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老师。裘法祖对他说:“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吴孟超茅塞顿开。从此,拉开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序幕。